三、牛車駕趣(1 / 2)

無論是牛馱還是人背,運貨量都較少,不過百八十斤而已。為了增加運貨量,人類又將牛力與某種機械結合起來,發明了拖拉工具和帶輪子的車輛。

在廣西貴平出土一件銅鼓上麵,除有四隻青蛙圖案,還有兩架牛橇。它是在牛脖子上套有曲軛,兩側拖著木轅,前高後低,尾部有框架,放置敞口大籮。這是古代越人遺留下來的文物。無獨有偶,在海南黎族地區也發現有類似拖拉方式,它也是取兩根長近二米的木杆,並列在一起,相距半米許,兩頭橫拴一軛,架在牛頸上,也是前高後低,低處拴一二根橫木,以此拖拉木材。這條民族學資料說明,我國南方民族曾流行過一種拖拉法,它是產生車輛的先聲,對車輛的發明有很大的啟發,並起推動作用。

如果在拖拉工具的轅下安兩個車輪,就變成車了。《世本》:“胲作服牛。”注:“胲,黃帝臣也,能駕車。”我國商代已有相當進步的車,其起源於史前時代是不成問題的。

從古代文獻上看出,牛車由來已久,《世本》中“胲作服牛”。胲是指商王王亥。《尚書?酒誥》:“牽車牛遠服賈。”說明商代已利用牛車運貨做生意。不過,在殷墟發掘所出土的車,都是馬車,牛車則罕見,因為商代貴族用的都是馬車,當時的車製是單轅車,人站在車上趕馬前行。平民百姓一般用牛車。商代非常重視馬車,尤其戰爭中使用的戰車,都是馬車。漢代初期經濟凋敝,坐牛車也不容易。《漢書?食貨誌》:“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東漢以後乘牛車又有發展,牛車分篷車和敞車兩種。《宋書?禮誌》:“犢車,?車之流也。漢諸侯貧者乃乘之,其後轉見貴。孫權雲‘車中八牛’,即犢車也。”《晉書?輿服誌》:“古之貴者不乘牛車,……其後稍見貴之。自靈、獻以來,天子至士庶逆以為常乘。”因東晉南北朝時期,牛車還十分盛行,考古出土不少陶車就是證明。這種陶車為雙轅車,由一牛挽拉,有些車上還有拱形車篷,其形製與現代農村使用的牛車相近。

南方的牛車,在高山族、黎族和壯族中最為流行。高修《台灣縣誌?風土誌》:“整潔中車,盛妝,靚服,往鄰社遊觀,麻達執鞭為之驅,途中親識相遇,擲果為戲。”這是坐車遊玩的情形。《番俗圖》上有一幅《刈禾》,其上的牛車則是運輸莊稼的反映。高山族有一種珍貴的鹿皮畫,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就收藏有兩件:一件是皮畫,一件是鹿皮包,其上都有以牛車運輸糧食的形象。此外高山族也用牛車作戰。相傳宋一貴起義時,曾以數萬眾人擁牛車、駕?列盾為陣。該族的木車是全木質的無輻車,又名木輪車。《小琉球漫誌》稱:“台地車輪,用堅木板鋪平,橫鑿孔,用堅木穿貫,無輪與輻之別。”該車上有長方形車廂,由一牛或二牛挽拉。這種車雖然轉速較慢,但適合淺水行車。《彰化縣誌?雜俗》:“台地多雨,潦水停塗,有輻障難行,不如木板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