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570年至公元15年)
約公元前570年 春秋周靈王年間
花果山石猴出世。
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盤古開天辟地,把世界分為東勝、西牛、南贍和北俱四大部州。花果山位於東勝神州鄰近傲來國的大海中,山頂一塊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有靈通之意。是年迸裂產石卵化作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
按:吳承恩沒有明確交代孫悟空出世之年的時代背景,但在小說中隱伏了大量可資考證的時間線索。孫悟空從出世到鎮於五行山下,可分為訪師學道、大鬧天宮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敘述了悟空學成歸來,“該壽三百四十二歲”(第三回),因大鬧地府強銷死籍得以長生不老。第二階段敘述了悟空三次上天的經曆,其中第一次封為弼馬溫“半月有餘”(第四回),第二次封為齊天大聖“半年光景”(第五回),第三次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鍛煉了“七七四十九日”(第七回),按照“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的說法,這一階段約計二百四十四年。也就是說,悟空從出世到鎮於五行山下,共曆五百八十六年。悟空被如來佛鎮於五行山下,是在“王莽篡漢之時”(第十四回)。查王莽篡漢,在公元9年至23年。為了討論方便,我們姑取其中,即公元15年,可推出孫悟空出世大約在公元前570年。
孫悟空是吳承恩在小說中虛構的一個人物。編者對孫悟空出世之年的考證,也純屬遊戲筆墨。可是得出的結論非常有趣,孫悟空的出世,與儒、釋、道三教的創始人孔子(前551—前479)、釋迦牟尼(前565—前486)、老子(前580—前500)基本上同時。吳承恩在小說中以弘揚佛法為主,又宣傳著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三教合一”思想。孫悟空的第一個師父須菩提祖師,就是一個“三教合一”的莊嚴體。他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源於佛教。小說裏卻稱為祖師,“靜坐講《黃庭》”,顯然含有道教意味。《第四十七回》孫悟空對車遲國君臣臨別贈言:“今日滅了妖邪,方知是禪門有道,向後來再不可胡為亂信。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這裏的“養育人才”,正是儒家的觀念。所以,孫悟空與儒、釋、道三教的創始人在同一時代出世,與吳承恩的創作本意是相符的。
史料佐證:關於孔子的生年,主要有兩種說法。司馬遷《史記》,謂孔子生於襄公二十二年(前551);《春秋》公羊、穀梁二傳,皆謂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學界普遍以司馬遷《史記》的說法為準。
關於老子的生年,司馬遷《史記》中語焉不詳。所涉人物孔子、關尹二人,成了重要的見證人。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適周問禮時三十四歲,那時老子是六十多歲(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另一說是馬敘倫考證的孔子適周問禮時五十一歲,老子已八九十歲(任繼愈《老子新譯》),由此可以推測老子生年在公元前580年左右。
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年,由於古印度典籍沒有明確的記載,各國學者一般都是從佛教史籍中的座年去推算考證,說法不一。中國的年代學者,依南齊僧軹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眾聖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波離結集律藏,並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後記下一點,以後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共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滅於公元前486年。此說也為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采用。
約公元前250年 戰國秦孝文王年間
猴王來到南贍部洲。
第一回 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能久壽而悲啼。為了尋覓長生不老之方,根據一老猴指點,猴王辭別眾猴遠涉重洋,來到南贍部洲。
按:“美猴王享樂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
約公元前240年 戰國秦王政年間
悟空拜菩提為師。
第一回 《心性修持大道生》:須菩提菩薩,佛教傳說中如來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住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長年授徒修行。猴王經過十年跋涉,尋到這裏拜菩提為師,取名悟空。
按:“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遊小縣,不覺八九年餘。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必有神仙。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猴王叩頭道:弟子漂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約公元前233年 戰國秦王政年間
悟空在洞中學道七年,菩提授予長生不老之術。
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悟空與“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祖師道: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了?悟空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隻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後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裏吃了七次飽桃矣。祖師道:那山喚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