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歸鶴鳴鼓嶺(1 / 3)

歸鶴鳴鼓嶺

海西潮音

作者:邱泰斌

2012年11月13日,原本曆史悠久、近來熱熱鬧鬧的福州鼓嶺,平添了一段“化鶴歸來”的新佳話。

一大早,作為鼓山風景名勝區(含鼓嶺)的主人,我盡地主之誼,驅車來到市區於山賓館接現代著名作家鬱達夫先生的外孫鄒誠老總赴鼓嶺。鬱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閩遊覽於山時著文《閩遊滴瀝之五》,介紹過於山,還在於山戚公祠內留有仰慕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詞石刻《滿江紅》。鄒誠年屆六十有三,是鬱達夫先生長女鬱黎民的長子,現為我國一家實業公司董事長。鄒誠為宣傳鬱達夫之事,近年已多次來榕,但從未上過鼓嶺。這次為上鼓嶺參觀並瞻仰為紀念外公設立的“鶴歸亭”,鄒誠特地帶上兒子鄒希金前一天深夜風塵仆仆從偉人毛澤東故鄉湖南長沙趕來。

鄒總告訴我,歲月悠悠,七八十年前的1935年底,祖居浙江富陽的鬱達夫先生應福建省主席陳儀之邀,赴閩省會福州任省政府參議兼公報室主任。1936年清明節這天,鬱達夫先生一行6人慕名赴鼓嶺,原本衝著租房夏季避暑而來,計劃終因眼花繚亂、無所適從而告落空。但他無意間遇上鼓嶺山民邀請,度過了一個很愉快很滿足的清明節:喝清明酒,吃山野土菜,看社戲,感受著淳樸民風。因此,鬱先生寫下了經久不衰的遊記《閩遊滴瀝之四》,記述謳歌了鼓嶺的自然環境、山川名勝、風土人情。

我們一行驅車過了鼓嶺避暑山莊牌坊,來到柳杉王公園大門路旁,便下了車,且走且停,邊看邊介紹。此時的鼓嶺一改前兩天的冷風颼颼,天氣格外地好,陽光燦爛,甚至有些刺眼。

鼓嶺,據誌書載:“下有鐵鼎潭,龍常居之。”為龍脈之地,雄踞於海峽西岸閩江入海口福州東部,海拔800米左右,是有福之州的第一道天然屏障。距福州城中心約13公裏,海洋性氣候,夏季最高氣溫僅在30℃左右,“晝省扇,夜蓋棉”,十分適宜避暑休養。商周時代鼓嶺就有人類居住。清風、雲霧、柳杉為鼓嶺三大自然特色。此處還是觀日出聽天籟的絕佳處。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周邊有絕頂峰、白雲洞、牛頭寨、老鴉石、小姐洞等自然美景。物產有特產的紅薯、白蘿卜、合掌瓜、水稻、薤菜等。鼓嶺還有豐富的植物、動物。名人軼事也頗多。

我在揣摩,鼓嶺除了鳳池“有樵者常見五色雀(即鳳凰,筆者注)群浴於此”, 莫非曆史上鼓嶺還有鶴類出入?對鼓嶺情有獨鍾、被譽為“讀懂鼓嶺和開發鼓嶺第一人”的清朝福州儒商、詩人魏傑,為何晚年自號鶴山樵者,並建有別墅稱“鶴山草廬”?

這裏原本屬於高山窮鄉,少人問津,自福州開為商埠後,偶被發現辟為避暑區。鬱達夫先生遊記曾娓娓道出其起源與發展。美國傳教士兼醫生馬丁1885年夏天一日出診連江,抄捷徑經過鼓嶺偶識避暑勝地,當年就租住於鼓嶺民房避暑,過了一個很舒服的夏季(據1895年美國畢腓力《鼓嶺及四周概況》記載)。於是英國駐榕領事館館醫任尼1886年在鼓嶺梁厝建了第一座洋人別墅。其後,在榕外國人士紛紛在鼓嶺修建別墅或租用民房。據1933年《福州便覽·夏天的鼓嶺》記載,當時鼓嶺住戶隻有一百零一家,人口隻有六百多人。街道有七個:螃蟹嶺(又稱蟛蜞嶺)、梁厝裏、下歪、崎頭頂、後浦樓、柱樓頂、柱崗頂等。每到夏天,中外避暑的人都集中到這裏,一時人口添了四五百人。在此避暑的外國人最多時有二十多個國家的朋友。至1935年,鼓嶺共有別墅三百多座,日最高人流量可達3000人次,日宰牛供食可高達三五頭。誠如鬱達夫先生所述“現在竟發達到了有三四百號洋樓小築的特殊區域了”。洋式別墅多為石建,外築風牆,而以梁厝裏、蟛蜞嶺最為熱鬧,其他則星羅棋布,錯雜各方。於是,各種夏季商店與公共設施也應運而生,外國人還建有教堂、學校、醫院、網球場、遊泳池以及具有俱樂部性質的萬國公益社。此後,鼓嶺便有了“左海小廬山”美譽,與江西廬山牯嶺、浙江莫幹山、河南雞公山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