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業4.0
工業化的進程始於18世紀機械製造設備的出現,紡織機器的出現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20世紀,在勞動分工的基礎上,實現了電力驅動的規模化生產,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直到現在,利用電子和信息技術(IT)提高了製造過程的自動化程度。德國政府在《高技術戰略2020》中將工業4.0(Industry 4.0)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已上升到國家戰略。戰略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目的是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
“工業4.0”在製造業中利用物聯網及服務互聯網,傳統生產方式有了重要變化。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係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需求方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信息技術+製造業,我們已經進入了新工業革命時代。
第四次工業革命
基於信息物理融合係統
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對“工業4.0”的描述
2.用戶就是生產者
1980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中預言,生產者和用戶的界限將會逐漸模糊,二者將融合為一體。“生產型用戶”prosumer,即producer(生產者)和consumer(用戶)的合成。
工業生產經過了幾個階段,最初是物資貧乏,有產品不愁賣,用亨利·福特的話來說,“不管顧客需要什麼顏色的汽車,我隻有一種黑色的”;隨著生產者增多,企業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來生產。而在這個新的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多樣化,企業又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定製化的產品。除了在銷售的最末端,用戶還將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和開發環節中來。這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C2B模式。人們寧願多花錢,也要選擇有自己勞動結晶凝聚在內的產品。
比如特斯拉,這家2003年建立的汽車公司,出品的第一種車型Model S是純電動汽車,完全使用電池供電。這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汽車生產模式:以前是設計出單一模式後每年進行大批量生產,通過經銷商網絡推向市場;而現在是用社區聚集世界各地的設計高手,進行創新與改進,設計傳送到供應商網絡上,供應商將零件準時生產直接遞送,本地工廠裝配質檢出售。整個工廠可進行程序控製,因此每輛下線的汽車都能做到彼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