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朗讀再認識與朗讀能力培養
課程與教學
作者:趙介平
關於朗讀的論述已有不少,我們應在朗讀學、閱讀學、教學論的視野中對其進一步全麵認識,唯其如此,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才能更加有效。朗讀,是朗讀者建立在生命意識之上的,依據固有的文字語言,借助朗讀技巧創造屬於自己的有聲語言的精神活動[1]。建立在這樣的認識之上,朗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始終與品味語言、喚醒生命意識、展開豐富的精神活動緊密融合在一起。
一、朗讀能力的培養,必須與作者的寫作意圖緊密結合
朗讀麵對著的是“固有的文字語言”。朗讀,很大程度上是代作者言,是要更好地實現作者的寫作意圖。而要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探究明確,並與作者的精神共鳴、共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道理正在於此。
如朗讀莫懷戚《散步》中“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我們體會著作者對生命的敬重,對母親的敬愛,朗讀“又”時那慶幸中的欣喜自然要表達,而我們是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華民族的子孫,“人之老”死去了,“吾老”雖“又熬過”,應該不能讀得太欣喜,更何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裏仁第四》)有“喜”還有“懼”,“欣喜”豈止是欣喜?朗讀整個句子,有欣喜,但,是淡淡的。
二、朗讀能力的培養,必須與引導學生加深理解感受相結合
朗讀與理解感受互為表裏,張頌先生在《朗讀學》中,一方麵強調“理解是基礎……感受是關鍵”[2],一方麵明確“朗讀有利於深入體味文字作品”,並進而指出“通過朗讀,自會發覺‘對味兒’或‘不對味兒’,‘貼切’或‘不貼切’的問題,於是,再看、再體味、再讀。這種精益求精的反複,就意味著對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3],《課標》提出的要“讓學生在朗讀中……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朗讀,必須引發學生來自生命意識中的對作品的切身感受。這裏還必須注意到“自己”,朗讀是朗讀者自己的行為,是極具個性色彩的活動,如《課標》所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來看竇桂梅節選自《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實錄的一個片段[4]:
生:……敵人為了銷毀罪證,放火把圓明園燒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圓明園隻剩下一片灰燼。
師:一天多少小時?(學生答24小時)
師:三天三夜多少小時?(學生答72小時)
師:一小時多少分鍾?(學生答60分鍾)
師:三天三夜多少分鍾?(學生答4 320分鍾,有的學生動筆計算)
師:4 320分鍾是多少個半分鍾?(學生回答8 640個半分鍾)那麼會燒掉些什麼?
師:燒掉一幅曆史名畫隻用幾秒鍾,燒掉一個建築,比如“平湖秋月”隻需幾分鍾。(放無聲錄像,大火焚燒圓明園的鏡頭)“火燒”半分鍾,想象會燒掉什麼?(全體靜場,出示畫麵:烈火熊熊,濃煙滾滾的半分鍾)
師:這半分鍾,感覺長嗎?(學生感覺長)
生:會燒掉許多精美的建築物,畫家、書法家的作品。
生:會燒掉許多華麗的絲綢和衣服。
生:會燒掉唐、宋、元、明、清曆代的奇珍異寶。
師:把這8 640個半分鍾加起來,而且是在1萬個教室這麼大的麵積同時燃燒8 640個半分鍾啊,想象一下。
生:圓明園本來就在北京的西北郊,可大火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所以,可以想象圓明園這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是怎樣化為灰燼的。
生:我感到一陣陣的心痛!
師:那就把感受送到課文中再讀吧。
生:1860年10月6日……(全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
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放火焚燒”“三天三夜”的教學設計,生動地呈現出朗讀與理解感受的有機結合:先由大到小,將三天三夜具體化為8 640個半分鍾,再讓學生明白燒掉一幅曆史名畫隻用幾秒鍾,燒掉一個建築,比如“平湖秋月”隻需幾分鍾以後,播放大火焚燒圓明園的鏡頭半分鍾,烈火熊熊,濃煙滾滾……而且,刻意以“無聲”方式播放——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聽驚雷,燒焦的梁檁帶著火苗往下砸,名畫珍玩在大火中哭泣,精美巨大的建築在坍塌……看到的和想象到的在學生眼前和腦海中痛苦地交織……最後,教師又引導學生由小到大:“把這8 640個半分鍾加起來,而且是在1萬個教室這麼大的麵積同時燃燒8 640個半分鍾啊,想象一下”,教師的引導如此細密,學生的理解感受怎麼會不深刻、精細?建立在深刻、精細理解感受基礎上的朗讀,自然會富有強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