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戰爭
封麵專題
作者:廖宗魁
戰爭的發生往往出其不意,石油領域的經濟戰亦是如此。當人們已經習慣了高油價之時,油價的暴跌卻突如其來,讓人猝不及防。
7月份以來,不到半年的時間,國際原油價格暴跌超過40%,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一次下跌。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從每桶105美元,暴跌至每桶55美元;歐洲北海布倫特油價則從每桶115美元,跌至每桶60美元。
全球經濟的低迷導致了原油需求的不振,歐洲和日本經濟表現不盡如人意,中國在內的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也差於以往。但這些都是容易預見到的情景,並不足以令油價一瀉千裏。更令人意外的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毅然決定不減產,這不是在助推油價進一步暴跌嗎?這一異常的舉動背後隱含了什麼樣的動機?
2008年金融危機後,油價迅速恢複到100美元左右,使北美原油風生水起。美國的頁岩油和加拿大的沙地原油大幅增長,美國的原油產量已經逼近老大哥沙特,很快就要取而代之了,整個北美原油將會形成半個歐佩克,歐佩克的原油份額正在不斷被奪走。
原油格局的風雲突變,使歐佩克的油價影響力下降,也削弱了中東地區的政治影響力。
曾幾何時,中東地緣政治的動蕩都牽動著油價的神經,過去美國在中東投入巨大的軍力不隻是為了和平,更為了控製石油。如今,北美原油進口依賴度大幅降低,美國也大規模從中東撤軍,既然沒有了利益,又何必去管那塊燙手的山芋呢?利比亞戰爭中,美國拒絕牽頭,在對伊朗製裁上,美國也是聽之任之。
歐佩克失落了,但不甘心失去昔日的政治地位和油價核心地位,它們決定反擊!歐佩克打出了手中的王牌——不減產,一場傳統原油與新興技術為依托的北美原油之間的大戰正式打響。
一切技術的興起,最終都離不開成本。如果油價被壓製到足夠低,導致北美原油不能盈利,頁岩油的增長勢頭就可能被扼殺。金融危機前的生物能源也是如火如荼,但油價的暴跌迅速讓它銷聲匿跡了,頁岩油會否重蹈覆轍?更為脆弱的新能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打擊。
歐佩克與北美原油的價格戰,大家都深陷其中,幾家歡樂幾家愁。一直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在這場價格戰中遍體鱗傷,經濟接近衰退邊緣。而像中國這樣的能源消費大國,可能反而樂見這種局麵。如何適應低油價,將是2015年全球經濟環境中的一大變化。
油價暴跌超40%
21世紀以來,原油首先經曆了一波超級大牛市。以“金磚四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在房市繁榮的帶動下也有不俗的表現,使得全球的原油需求大幅增加。原油價格從世紀初的20美元/桶,一度上升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147美元/桶。
金融危機的爆發摧毀了全球經濟,同時也摧毀了油價,WTI油價從2008年7月的高點迅速跌至2009年2月的50美元/桶以下。
之後,全球各國央行和政府紛紛采取了各種寬鬆措施來刺激經濟,WTI油價在2011年初終於重新回到了100美元/桶。在2011年至2014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油價都維持在這一水平窄幅波動,期間鮮有低於80美元/桶。
但2014年7月份以後,原油市場風雲突變,短短不到半年時間,油價暴跌了近45%。截至12月13日,紐約WTI油價已經跌至55美元/桶,布倫特油價跌至60美元/桶,都創下了2009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這種油價的大幅動蕩,即使在以往地緣政治的高發期也很少見。未來低油價會不會持續?
至少,美國能源署(EIA)對未來油價很悲觀。它大幅下調了2015年的布倫特和WTI平均油價預測,分別為68美元/桶和63美元/桶,認為2015年原油庫存依然會保持較強的勢頭。而且美國能源署預計,2015年二季度平均WTI油價將低至58美元/桶。
全球原油需求低迷
油價的暴跌雖然總是存在金融炒作的成分,但終歸離不開需求和供給的基本麵變化。原油需求的下降是油價下跌的原因之一。縱觀2014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除了美國和英國有較好的增長外,其他國家都變得更差了,尤其是歐元區和日本。歐元區仍處在衰退邊緣,日本則已經進入了衰退。
歐元區雖然沒有出現衰退,但增長非常緩慢。前三季度環比平均僅增長0.2%。其中,德國二三季度幾乎是零增長,法國前三季度平均隻增長0.1%,意大利已經陷入了衰退。
自從4月份日本把消費稅從5%提高到8%後,經濟便急轉直下,二三季度連續負增長,前三季度環比平均增速為-0.2%,已經完全進入衰退。這與1994年初日本上調消費稅後的經濟表現如出一轍。
日本的私人消費短期內受到重挫,二季度環比下降5%,遠超出正常衰退對消費的影響,2008年底和2009年初日本私人消費環比也僅下降1%左右。消費稅的提高可能使民眾對安倍政策的信心產生很大的動搖,從而導致投資出現大幅下降,是日本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私人住宅投資連續兩個季度大幅負增長,環比分別為-10%和-6.7%,結束了此前住宅投資連續兩年的正增長。私人設備投資二三季度環比增長分別為-4.8%和-0.2%。
在慘淡的經濟背景下,安倍於11月18日宣布推遲消費稅的進一步上調。按照原計劃,消費稅會在2015年從8%上調至10%,現在將該計劃推遲18個月。
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也是每況愈下。在“金磚四國”中,除了印度經濟保持了上升的勢頭,中國經濟勉強保持了穩定,巴西和俄羅斯經濟都慘不忍睹。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雖然維持了7.4%的增長,但內需極為虛弱,工業、投資和消費增速都創下了多年來的新低,要不是出口的超預期表現,三季度的中國經濟增速可能隻有5%。正是看到了這種不利的形勢,中國央行在11月底采取了降息來刺激經濟。
大宗商品的暴跌讓巴西經濟不堪重負,二三季度巴西GDP同比都是負增長,已經步入衰退。巴西布雷爾持續貶值,美元兌布雷爾的彙率已經升至2.65,是十年來的最高彙價水平,巴西股市也在下跌。
其實,更弱的全球需求不僅體現在油價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銅價下半年也下跌了近10%,而且同期的10年期美國國債利率也大約下降了50個基點。原油專家James Hamilton利用這些指標進行回歸分析,認為目前原油價格下跌中大約有45%的原因來自需求的下降。
當然,油價暴跌更主要的原因是,原油供給麵的變化以及由此展開的價格戰。
北美原油異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