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浜”一詞來源於上海。上海開埠後,中外交流日盛一日,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化現象—— 洋涇浜英語,使用者主要是跟英美人打交道的中國雇員、傭人,商人,業主等。這是一種非正統的夾生英語,或發音不準確,或用漢語滲透到外語之中,或將漢語與外語相互嫁接,或帶濃厚的方言土音等,雖係野狐禪,不類不倫,但能夠滿足最低限度的溝通和交際。據說虞洽卿、葉澄衷等大佬在發達前就是靠寧波話注音的會話手冊自學英語的。
漢口開埠,租界的先後開辟,外商的大量湧入、洋行的漸次設立,外資企業的大力興辦,在促進漢口對外貿易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本土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華洋雜處,語言是關鍵的溝通媒介,克服障礙,外語學習就顯得日趨重要。在無法接受正規教育的情況下,洋涇浜便應運而生。據《風雅武漢》一書介紹,一些漢口老人,鬥大字不識一籮筐,卻能說一口洋涇浜英語、德語、法語,這些都是在洋人的輪船、洋行、西餐廳、跑馬場混過事的。
隨著西方傳教士相續登陸,武漢出現了不少教授外語的教會學校,官方和民間也創建了形形色色的外語學校、譯書館和外語補習班等,由此培養了一批精通外語的人才。被世人譽為“大漢口之創造者”劉歆生,之所以能夠有後來如此之大的成就,與他年少時在家鄉柏泉教會學校讀書,通曉外語是密不可分的,劉歆生不懂外語,就不可能成為洋行買辦,就不可能很快地積累從事地產生意的資本。
在社會上,上海洋涇浜英語還冒出了不少順口溜,如“清晨相見穀貓寧(goodmorning),好度由杜(how do you do)敘闊情,若不從中肆鬼肆(squeeze),如何密四(mister)叫先生”。
作為全國三大租界區之一的漢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日漸頻繁,口語中漢英雜處的現象也不少見,在兒童中也出現了類似“洋涇浜英語順口溜”,盡管它們的流傳範圍不很廣泛。
來是“康姆”去是“鉤”,“酣得”就是人的手。我是“梯切爾”我教你,“導格”是“優”你是狗。(來是e去是go,hand就是人的手。我是teacher我教你,dog是you你是狗。)
由徐明庭先生傳唱。
康姆(e),來;鉤(go),去;酣得(hand),手;梯切爾(teacher),老師;導格(dog),狗;優(you),你。
這是同學間相互戲謔的謠歌,和下麵的《法德、媽德》一樣,均是用武漢話夾雜英語單詞而構成的童謠,很有本土特點和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