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客來了(1 / 2)

北宋文人趙令畤的集子《侯鯖錄》(《唐宋筆記史料叢刊》,中華書局,2002年9月版)主要記錄曆代詩文瑣事,名物考據辯證等,其中“卷第六”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南京人家掘得一石,上有字可考,雲:‘豬拾柴,狗燒火,野狐掃地請客坐’,不知是何等語也,殆非人間情狀。殊可懼。”

這裏的南京,指北宋陪都應天府,即今河南商丘。人們對石碑上的“豬拾柴,狗燒火”之類的文字感到非常奇怪,不知所語何事,覺得描述的完全不是人間情狀,十分詭異恐怖。其實,這上麵記載的是民間流傳的童謠兒歌,對下層百姓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了,可惜舊時文人對此“小兒科”的東西重視不夠,把民間童謠看成是上不得廳堂的另類,不入流的瞎話。采取不過問,不理睬的態度,以致木然不知,百無了解,至於曆代典籍上就更少有輯錄和評說了。

趙令畤生於1051年,其生活年代距今近千年,也就是說,“豬拾柴,狗燒火”這類童謠兒歌的問世,至少有一千年了。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思想啟蒙運動的出現,給中國傳統民間歌謠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打開了大門,開創了新的天地,使其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成果之一。所幸民間口傳,綿綿不絕,所幸這些幾乎絕唱的民間文化珍品,終於有機會被人記錄成文字,登載在書本上了。

朱介凡,我國著名民間文藝學家,謠歌諺語學家。1912年9月28日出生於武昌,從小受母親教育啟蒙,學會了許多武漢童謠兒歌, 1948年移居台灣。朱先生致力於中國民俗文化尤其是諺語、歌謠等方麵的研究,成果卓著,卷帙浩繁,堪稱大家,1977年12月,他編著的《中國兒歌》在台灣出版,本書一共收錄了中國各省兒歌1501首,其中湖北125首,大部分為武漢兒歌,很多是朱先生幼時習唱的記錄。

《中國兒歌》第155頁上有這樣一首:

金銀花,十二朵,大姨媽,來接我,豬拿柴,狗燒火,貓兒煮飯笑死我。

此係一首武昌童謠,篇幅不長,讀起來卻洋溢著溫暖和親情,朱先生幼年的時候經常念唱,以致經年難以忘卻。其自注曰:“所湧起的歡樂情味,老年思之,猶如昨日。孩子在這世界裏,隻覺其太和諧,太美好,太喜悅了。”

更讓我們關注的是“豬拿柴,狗燒火”的句子,這和一千年前的趙令畤記載的“豬拾柴,狗燒火”幾乎完全相同,我們沒有理由不說,這是民間傳承千年的真實記載和反映。

這類趣味盎然的“客來了、動物待客”的童謠在我國流傳甚廣,比如1923年1月28日出刊的《歌謠》第1卷第7號上載有山西童謠:“狼打柴,狗燒火,貓兒上炕捏窩窩,捏下三個好窩窩,我一個,你一個,該咱放羊老兒丟一個。”

朱介凡先生多年來,收集到的南北各地類似“客來了”的歌謠多達29首,並在其著作《中國歌謠論》第五章“兒歌”篇中,以這類題材為例,著重論證了“兒歌源流之久長”以及流變、傳承等問題,這根斷弦又被朱先生重新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