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打毽哆與唱名謠(1 / 2)

毽子,中國最經典的民間兒童玩具之一,北京稱為“翔翎”,武漢俗呼“毽哆”,哆,duō,借字,一作毽垛。踢毽子是老少鹹宜的體育運動,也是一種古老的遊戲。據曆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於漢代,六朝唐宋漸成風氣,至清末尤為盛行,是時人們將其與“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雅事相提並論。

毽子在湖北、在武漢地區也很流行,李惠芳《中國民俗大係·湖北民俗》第376頁上有專門介紹“踢毽子”的條文。

毽子由上下兩部分組成,過去很多孩子都做過。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先用一塊布片裹住一枚銅錢(俗呼紉錢),然後將布頭從銅錢中間的孔中翻上來,再拿雞毛豎插在錢孔中,並用線把外麵的裹布紮緊紮好,一個毽哆就做好了。後來銅錢不大好找了,就用一種有孔的小鐵墊圈替代,這種小鐵墊圈武漢伢稱之為“挖矢”,“挖矢”是英文“Washer(墊圈)”的音譯。

宋朝高承在《事物紀原》中介紹雲:“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此處講的毽子做法,和當年武漢小伢們做的毽子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

毽子就因材質不同而分若幹種,有雞毛毽子、紙毽子、絨毽子、布毽子、草毽子等,甚至還有將汽水瓶蓋子串在一起,將蒜苔(武漢人叫蒜苗)須須紮在一起當毽子打的。

千百年來,在我國民間毽子的踢法多若繁星。宋代文獻記載有“裏外廉、拖搶、聳膝、突肚、佛頂珠”等各色打法和名稱。清代阮葵生《茶餘客話》“踢毽”條說:“其中套數家門,凡百十種”。這些有的被人傳承下來了,有的則被人遺忘,有的古今差異很大,有的隻知其名而不知其動作要領。

武漢民間毽子的玩法主要有三種,一曰“板毽”,用板子擊打毽子;一曰“踢毽”,一曰“花毽”。

所謂板毽,就是用板子擊打毽子。這個板子,可以是兵乓球拍或相似的木板,也可以是一本書或馬糞紙(俗呼硬紙殼殼)甚至作業薄,將它們一頭的兩個角向內折一下就可以當板子用,或自唱自打,或自打他唱。

板毽有各種姿勢和打法,其稱呼古今有別,異地也有別,武漢兒童打板毽有一套固定的動作和稱呼,這個稱呼就是打板毽的唱名謠: “橋、外、蹩、沉、西、坐、背、烏龍、絞水”等,其相應動作比較簡單。板毽主要是娛樂,比賽較少,中途失誤或一套動作完成後,換讓其他人玩,也可獨自一人玩耍。

踢毽,顧名思義,用腳來踢打,這是毽子遊戲中最基本的動作。如今踢毽子(毽球)已經成為國際上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其主要技法仍然是踢打。

舊時武漢坊間,踢毽子前,遊戲的孩子會問“是玩大門,還是小門?”,單腿踢毽,武漢俗稱“小門”;雙腿跳起踢毽,武漢俗稱“大門”。台灣李秉所著《踢毽子》一書,則分成“小武、大武”,這是沿襲江浙一帶的說法。“小門、小武”,古時又叫文科或立踢;“大門、大武”,古時又叫武科或跳踢。“大門、小門”,朱建頌、朱學勉《武漢民間遊戲》寫作“大麥、小麥”。

“小門”動作主要有“帶扒、外帶扒、吸、拱、踶、勾、反、敲” 等;“大門”,相對難度高,運動量大,比較複雜,有“剪、撐、跬(武漢讀kuǎ)、踩、搕(武漢讀kó)、拉、扒”等花樣。踢打“大門”時,按動作要求,均用右腳踢毽,左腳做出相應的動作,整個人有瞬間的騰空,而且左腿始終不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