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李嘉誠正式創業,以利中實業有限公司名義開設長江塑膠廠生產塑料製品。開業的5萬元資金,部分向親戚借來,包括叔父李亦及堂弟李樹霖,則於1961年加入成為股東之一。1963年,長江已晉身“塑料花大王”,年營業額逾千萬。不久後又由“塑料花大王”轉做“地產大王”。公司取名“長江公司塑膠廠”,意為“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裏”。從窮困少年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大亨到救市的白衣騎士,從超人到新經濟的領袖,從管理大師到傳媒高科技弄潮兒……李嘉誠的路還在繼續。在一個行業、一個產業、一種潮流裏領先,從小到大,從夕陽產業到高科技產業,到後來,跨產業、行業、領域,由經濟到文化傳媒到政府公共領域,他總能占據主動,引導前行。下麵是李嘉誠關於創業的五個謀略:
1.重視時機和信息的運用
從李嘉誠的創業史,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時勢的準確判斷和創業時的獨立果敢,都建立在他對信息的分析和把握上。他能從兩條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信息中分析出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膠花革命並洞察先機,全力投入。
2.重視質量,善於公關
李嘉誠在創業過程中十分注意抓質量管理,並自覺運用公關手段解除危機。創業初期,李嘉誠因追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使長江廠四麵楚歌。麵對挫折,李嘉誠“負荊”拜訪,起死回生。
3.學習先進技術,把握市場脈搏
李嘉誠為了尋找企業的新出路,以旅遊簽證飛赴意大利學習塑膠花技術,以香港經銷商和打工仔的多重身份進入塑膠公司,通過耳聞目睹和與技術工人交朋友等多種手法獲取了第一手資料,因而回到香港後搶先生產出塑膠花,並以準確的定位牢牢掌握了市場,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塑膠花大王”。
4.進入房地產市場,采取穩健戰略
李嘉誠獲得成功的重要轉折點是進入房地產市場。但與眾不同的是,李嘉誠挺進房地產的原則是謹慎入市、穩健發展。具體做法是不賣樓花,不貸款,不按揭,隻租不售,有效地避開了地產危機。
5.把握投資策略,在耐心中求發展
李嘉誠進入房地產投資領域之後,有效地把握了投資的策略,並針對當時的市場需求相繼興建多個大型屋村,贏得了“屋村大王”稱號。
要點:
李嘉誠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說:“成功實際上是相對的。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什麼秘密。我自己從創業開始到1963年這一二十年來,平均每天工作16個小時,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達旦的,以一個小公司,在實力和資金都很單薄的情況下,跟眾多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競爭,其中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