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散文(2 / 2)

梁錫華的散文充盈著濃厚的書卷氣,堪稱學者散文的典範。他的文筆勤快而活潑,常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透視社會人生的諸多層麵,感情充沛,辭采飛揚。他的語言是那麼的活潑俏皮,學識、幽默無半點賣弄牽強,一切來得都是那麼從容自然,不滯不黏,明麗動人。嘲諷世事,意到筆轉,自我調侃,亦莊亦諧,姿態曼妙橫生。其為文的理趣與情趣之兼融合一,實屬上乘境界。他的雜感類文字,也是脫離了猥瑣的絮語,而使議論、敘述、批評,甚至抒情兼融,文短而不失情趣,字少而多姿采。他以為“語不驚人死不休”和“清詞麗句必為鄰”雖屬詩家豪語,寫雜感時卻無妨取之自勵。

多年的學者生涯和豐富的人生閱曆,使他的散文學問稠密,意蘊豐厚。他探幽尋微,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掌故史料,人文風習,無不舒卷揮羅筆下,文筆灑脫自如,渾然天成,又加之深刻的思想底蘊,顯示出獨特而卓越的文化品位。

梁錫華強調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文章做得漂亮與否不要緊,做人卻需正派。為人為文的關鍵,在一個“誠”字。誠是誠實,要說自己的真心話。正是正直,論人、事、物要全麵、公平。表現手法上無妨百花齊放,甚至滑稽突梯、百怪俱全,但總歸於正。“人做得正派,即使文章寫得平平無奇,下筆之際也會感覺舒暢些。說得不好聽,寫還無所謂,作者不必一定要滿身惟誠惟正,但抒情與論說文缺了誠與正,至少我自己,會感覺難以下筆。”這在今天尤顯得難能可貴。我們有些個耍筆杆的作家,特別是有的學者,已把文品和人品截然分開,“文不如其人”漸成氣候,文品若天地正氣,人品卻卑微猥瑣。讀其文“正”,難以想見其人“邪”。識其人“邪”,便不想讀其文“正”。

寫文章是磨練筆頭,更是磨礪自己。梁錫華時刻持守著為人為文的誠正,其文如其人,其人亦如其文。願更多的讀者能一領這位富瞻才華的學者作家的文采風神。

(原載《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