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俠》第六(2 / 3)

(14)矜,謹守。

大俠不世出,而擊刺之萌興。雖然,古之學者,讀書擊劍,業成而武節立(15),是以司馬相如能論荊軻(16)。《藝文誌》雜家:

“《荊軻論》五篇,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天下亂也,義士則狙擊人主,其他籍交報仇,為國民發憤,有為鴟梟於百姓者(17),則利劍刺之,可以得誌,當世之平,刺客則可絕乎?文明之國,刑輕而奸諛恒不蔽其辜(18),非手殺人,未有考竟者也(19)。康回滔天之在位(20),賊元元無算(21),其事陰沈,法律不得行其罰,議官者廑而去之(22)。雖去,其朋黨眾,於井裏(23),猶疑沮事(24)。當是時,非刺客而钜奸不息,明矣。

(15)武節,武德。節,氣節、節操。

(16)司馬相如(前179~前118年),西漢文學家。字長卿,成都人。著有《子虛》《、上林》《、大人》等賦,以諷喻為名。荊軻,戰國時齊人。好讀書擊劍。燕太子丹客之。獻圖於秦王,圖窮匕現,擊秦王不中,被殺。

(17)鴟梟,鴟為猛禽,梟傳說食母,古人以為皆惡鳥。喻奸邪惡人。

(18)蔽其辜,斷其罪。辜,罪。

(19)考竟,經審訊定為死罪。《釋名·釋喪製》:“獄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其名於獄也。”

(20)康回,即共工。《楚辭·天問》:“康回馮怒,地何故以東南傾?”注:

“康回,共工名也。”《淮南子》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帝“不得,怒而觸不周之山,天維絕,地柱折,故東南傾也。”滔天,漫天。《尚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後借以形容罪惡、災禍或權勢的巨大。

(21)賊元元無算,殘害平民無數。元元,平民。《戰國策·秦策》“製海內,子元元。”

(22)廑而,僅能。廑,同“僅”。而,能。《玉篇·而部》:“而,能也。”去之,使之去。指剝奪官位。

(23)(hun歡),喧嘩。《說文·言部》“也。”井裏,鄉裏。

(24)疑沮事《說文·木部》“眾盛也……《逸周書》曰‘:疑沮事,猶雲蓄疑敗謀。’”疑(shn申—),多疑。沮,阻。

故擊刺者,當亂世則輔民,當治世則輔法。治世知其輔法,而法嚴誅於刺客,何也?訓曰:大臣能厚蓄積者,必浚民以得之(25),如子孫之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也。故不若恣其不道以歸於人(26)。本《唐書·廬坦傳》。載坦語(27)。彼攻盜亦取於不道矣(28),法則無赦,何者?盜與刺客冒法抵禁者眾,則輔法者不得獨貰以生。哲王者知其裨補於政令(29),則陰作其氣,道之以義方已矣(30)。

(25)浚民,榨取民眾。《國語·晉語九》:“浚民之膏澤以實之。”韋昭注“浚,煎也。”

(26)恣其不道以歸人,更易其不義之財與眾人。恣,更易。

(27)廬坦,唐大臣。洛陽人,字保衡。憲宗時累遷戶部侍郎,判支度。

因忤逆宰相李吉甫,出為東川節度使。廬坦原文為:“凡居官廉,雖大臣無厚蓄,其能積財者,必剝下以致之。如子孫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歸於人。”

(28)彼,指俠客。盜,剽劫掠。取(póu—),攫取。《禮記·禮運》疏“謂以手聚。”

(29)哲王,賢明的君主。《詩·大雅·下武》:“下武維周,世有哲王。”裨補,補益。

(30)道之以義方而已矣,以上幾句意為,賢明君主知道俠士有補於政令,便暗中為他們鼓氣,用道義激勵他們。道,同導。

今之世,資於孔氏之言者寡也,資之莫若十五儒(31),“雖危,起居竟信其誌。”“引重鼎不程其力,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凡言儒者,多近仁柔。獨《儒行》記十五儒,皆剛毅特立者。竊以孔書泛博,難得要領。今之教者宜專取《儒行》一篇,亦猶古人專授《孝經》也(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