軾之器(14),盡於發策決科(15),上便辭以耀德者(16);義之正負,朝莫之間,不皇計也(17)。又飛鉗而善刺也(18),審語默以自衛也(19),不知者一,寧墨藏其九;知不合一也,九合者不言。導人於感忽之間、疑玄之地以取之(20),故終身言談無釁(21)。且聽辯之道,甲乙是非,本以籌策較計少多而斷優絀(22)。斯道少衰,惟後勝以為(23),故軾之詰人,專以後起伏擊,無問其得失盈於算數未也(24)。
(14)軾,蘇軾。
(15)發策決科,命題考試。策,試題。決科,應科舉試。
(16)上便辭,崇尚巧辯之辭。上,通“尚”。便,巧辯。《論語·季氏》鄭玄注“便,辯也。”
(17)朝莫,朝暮。莫,同“暮”。不皇,亦作“不遑”。不暇。《詩·小雅·四牡》“王事靡癒,不遑啟處。”毛傳“遑,暇也。”
(18)飛鉗,研究人之好惡,俟其竭情無隱,因而鉗持之。《周官·春官·典同》賈公彥疏“《鬼穀子》有《飛鉗》《揣摩》之篇,皆言縱橫辯說之術。飛鉗者,言察是非語,非而鉗持之。”
(19)審語默以自衛也,考慮是用回答還是用沉默進行自衛。審,考察,研究。語默,或言語,或沉默。《易·係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20)感忽,恍惚,不可捉摸。《荀子·議兵》“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從出。”疑玄,迷惑,玄妙。
(21)無釁,無過錯。《漢書·佞幸傳》“國多釁矣。”顏師古注“釁,謂間隙也。”
(22)本以籌策較計少多而斷優絀,本來以計算符合事實的多少為優劣。籌策,古代計算用具。
(23)後勝,以後息為勝。《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同“勁”。
(24)無問其得失盈於算數未也,不問其是否合於道理。
夫程、朱雖未竟癓眇(25),猶審己求是;誇不若修(26),無尋常丈墨檢式不若軾(27)。修之烈,令專己者不學而自高賢,自謂以文辭承統(28),正體於上,玄聖素王(29)。軾也使人跌而無主(30),設兩可之辯(31),仗無窮之辭,遁情以笑(32),謂道可見端,而不睹其尾,謂求學皆若解閉者,以不解解之也(33)。孔子曰“亡而為有,虛而為盈,難乎有恒矣!”(34)巫醫尚不可作(35),況樸學百藝邪(36)?
(25)癓眇(q取—),雄壯高妙。眇,通“妙”。
(26)誇不若修,不及歐陽修浮誇。
(27)無尋常丈墨檢式不若軾,不像蘇軾沒有一定的原則。尋常丈墨,皆長度單位。《國語·周語下》韋昭注“五尺為墨,倍墨為丈,八尺為尋,倍尋為常。”檢式,法式,法度。
(28)以文辭承統,用文辭承接道統。
(29)玄聖,古指有治天下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意同“素王”。
(30)跌,同“跌蕩”。放蕩無拘束。
(31)兩可,可此可彼,無所可否。劉向《別錄》“鄧析者,鄭人也。好刑名。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當子產之世,數難子產為政。”
(32)遁情,猶隱情。不露出真情。
(33)以不解解之也,知道不可解就是解。《呂氏春秋·君守》:“魯鄙人遺宋元王閉。元王號令全國,有巧者皆來解閉,人莫之能解。癕說之弟子請往解之。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一。且曰‘:非可解而我不能解也,固不可解也。’問之魯鄙人,鄙人曰:‘然,固不可解也,我為之而知其不可解也。今不為而知其不可解也,是巧於我。’故如癕說之弟子者,以‘不解’解之也。”高誘注:“閉,結不解者。”
(34)孔子曰,引文見《論語·述而》。
(35)巫醫尚不可作《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
(36)樸學,指文字訓詁、名物考證之學。百藝,泛指一切技藝。
幸有顧炎武、戴震以形名求是之道約之(37),然猶幾不能勝。何者?淫文破典,靡者眾(38)。今即誚士人以程、朱(39),輒勃然,以為侏儒鄙生我矣;誚以修、軾,什猶七八舞(40)。校其鄉背之數,學之不講,誰之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