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你們應該立大誌(2 / 2)

“你我是一家人,不用這麼客氣!”林楓示意三人坐下,繼續說道,“但是,我也有一點個人的認識,希望你們能虛心接受。”

林楓不待三人有反應,直接說道:“齊朝《顏氏家訓?歸心》載曰:‘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氊帳;及來河北,不信有二萬斛船……’這句話的意思你們都知道,其意其實跟我們常說的井底之蛙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說我們的原有認知影響了我們境界。

林某南來途中曾與西洋番僧長聊,他說西方世界也有類似的話語,那是一個叫柏拉圖的古代大賢說的,大賢生活的年代比我們的孔聖人略晚。這位大賢提出了一個‘洞穴’理論,意思是說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待自己挖的洞穴裏,每個人所見的世界隻不過是被陽光拋到洞穴牆壁上的影像,而我們這些洞穴居民卻把它當做真實的世界。而真實的世界卻在洞穴之外,在有太陽的地方。”

盧絳三個人都神色肅然,凝神思索。

“其實,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的個人性格,我們所住的地方、我們所讀的書、我們所見過的人,我們周邊的所有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逐漸固化了我們每個人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形成了我們每個人的慣性思維。但是,世間萬物真的如我們所看的那樣嗎?”林楓反問道。

“佛教經典《大般涅盤經》曾記曰:‘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橫看成嶺豎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有時,事情的真相取決於你看他的角度,我們每個人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不免片麵;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林楓侃侃而談,張口又將一百三十年後蘇軾的《題西林壁》給拿了過來。

“看似寫景,實質講理,意味深長,老師好有哲理的詩作!”伍喬不由地誇道。

“所以,林某勸你們以後,一則是從此看事物,看問題一定要多思,多想,多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站得高方能看遠,最後成就你們每個人的遠大境界。二呢,你看這個杯子,本來就是滿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如果隻會自滿,自以為是,拒絕新的思想和認知,就會如同向滿杯中續水,結果隻會溢出。”林楓拎起茶壺向自己的杯中續水,淺綠色的茶水漫過茶杯邊沿,順壁而下,在桌上蔓延。

“但是,如果我們將已經冷掉的茶水倒出一些,這時,才能倒入新鮮熱乎的茶水!”林楓伸手將伍喬未動過的茶水倒空,再衝滿一杯,伍喬趕快站起伸手護住茶杯以示感謝。

“林某希望你們以後永如空杯,永如窪地,時刻保持謙虛,方能增新知,彙萬水,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具體到你們每一個人,我希望你們這段時間都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將我為你們布置的選題做到融納百川、彙集大成,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做到一朝祭出,無懈可擊,從此一舉奠定你們的學識地位!”最後,林楓揚聲總結道。

“謹遵老師教誨!”這一次,盧絳也不再自持年齡,與舒雅、伍喬一起喊出了“老師”的稱呼。

林楓一幹人談完,一起走出了書房,剛轉回正堂,卻發現康仁傑一歪一斜地正從外麵回來了,身形跌撞之間,將正堂前的一盆紅色小花給踢倒了。瓦盆一下子裂開了,花也倒在地上。

正在堂上玩耍的丫丫一見,立刻哭著出來了,用小手去扶那朵花。

“仁傑,為何喝得如此醉薰薰的?”林楓聞到了一股濃重的酒味,皺著眉頭問道。

“我不開心!我不甘心!”康仁傑嘟嚷了一句,自顧自向客房拐去。

“子正、壯飛,你們扶仁傑一下。”林楓一拂袖,轉身回了書房。

舒雅、伍喬趕了上去,一左一右扶住康仁傑,卻被他惡狠狠地推開了,康仁傑嘴裏還嚷了一句:“我不用你們可憐,走開!”

舒雅、伍喬相互看了看,搖了搖頭,跟在他後麵一起向客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