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極思維到中和思維
“兩極思維”是一種片麵化、極端化的,違反辯證法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主張一點論,采用一分法,總是以“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來評斷事物。最突出的特點是,一說什麼東西好就全是優點,一說什麼東西不好就全是問題。“中和思維”是相對於偏執兩端的“兩極思維”而言的。不偏為中,和諧為和,不是絕對強調矛盾雙方勢不兩立的對立、而是注重對立中的統一、相反中的相成。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院長羅傑·馬丁說:“過去6年間,我先後采訪過50多位成功的領導者,時間最長的交談長達8小時。最終我發現,他們大都具有一個非同尋常的特征:他們願意而且能夠同時接納兩種相互衝突的觀點。在碰到意見衝突時,他們既不慌張,也不是簡單地進行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另辟蹊徑,提出一個新思路:既包含了原先兩種觀點的內容,又比原先兩種觀點勝出一籌。”這就是對“中和思維”的描述。中和思維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夠擁有相互矛盾和相互對立的思想和觀點,並能夠站在更高的層次上,超越矛盾雙方,從更高的目標、原則和方向上把二者統一起來,融為一體。
一、擯棄“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
兩極思維的表現方式及邏輯形式是“不是……就是……”“非此即彼”,拋開物質世界存在的空間和運動形式,站在兩極來考慮分析問題。兩極思維在認識上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比如看形勢,不是把情況看得太悲觀,認為一片黑暗,沒有光明,就是過於樂觀,認為前景一片光明,勝利觸手可及。
抗日戰爭時期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抗戰爆發前,國民黨營壘內就一直有人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抗戰開始後,又出現“再戰必亡”的論調。身任國民黨副總裁的親日派汪精衛是他們中突出的代表。速勝論的觀點也有相當市場。國民黨中有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來迅速取勝。淞滬會戰時有人提出:隻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會發生變化,戰爭就可解決。台兒莊一戰取勝後,《大公報》又鼓吹徐州戰役是“準決戰”。國民政府對台兒莊大戰的過度宣傳及過於樂觀的導向,使許多人都認為日軍的力量已經消耗殆盡,抗戰的艱苦性和長期性的思想準備趨向淡化,驕躁輕敵情緒也因此產生,“速勝論”思想到處滋長蔓延。
抗日戰爭的發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時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1938年5月,毛主席寫的《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係統闡明了抗日持久戰方針,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在中國企業管理的改革問題上,也曾出現過兩種極端化的傾向:一是守舊、封閉、排外,管理仍按過去的常規;二是全盤西化,從管理思想到製度、手段,全套照搬西方的東西,尤其是美國的管理。在實踐中,這兩種傾向都失敗了。守舊、封閉的後果不說自明。全盤西化,不顧中國文化傳統的環境與西方文化有明顯的差異,而將西方管理全盤照搬,結果事與願違,沒有收到什麼效果,尤其是那些涉及人的管理照搬過來後,與中國企業所處的文化環境的衝突更厲害。結果,有的流於形式;有的被中國文化環境改造;有的在實施中阻力重重,矛盾激化,走向了人們預期的反麵。
與我們形成對比的是日本的企業管理,他們在企業管理的改革上所奉行的“和魂洋才”的理念就是體現中和思想的範例。當日本式管理大獲成功以後,美國學者威廉·大內認為:美國不能照搬日本管理。因此,他根據美國的文化環境,提出了學習日本管理經驗的全新理論——Z理論。這是美國學者運用中和思維解決美國管理問題的一個突出例子。這兩個例子提示我們,在管理改革上決不可走極端,決不可簡單抄襲。“走自己的路”,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帶有極端化的兩極思維,大多固守一隅而放棄全麵、客觀、公正的視角,習慣性地從一個角度、一個方麵、一個層次看問題,又下意識地遮蔽了其他角度、方麵和層次,狹隘是其主要特征。
現在誰強調精神層麵的東西誰就容易被說成“左”,這很可怕。物質至上的拜金主義早已在蠶食和吞噬我們民族的靈魂和骨髓了。一位領導同誌說:“我們黨成立之初,沒有任何資本,更沒錢‘發獎金’,但有先進的思想,就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如果GDP能解決一切問題,那還要我們共產黨幹什麼?”中國政治,太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改革開放前,完全不講物質當然不對,但這些年來完全不講精神就正確了嗎?
這種極端化的現象已經泛化開來,各個方麵都有所表現。因為有消極腐敗現象,就把國家說得一無是處;因為有為富不仁,就對所有富人怨、恨、怒;批評社會存在一些矛盾,就被斥為“抹黑中國”;強調一下階段性國情,又被譏為“高級五毛”;看到國企亟待改進,就幹脆主張全麵私有化;指出國企問題不少,就是對公有製的“攻擊”;小悅悅事件發生了,就斷言世風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現了,又認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這樣的極端思維,在我們身邊並不鮮見。不管是哪個極端,都不利於我們正確認識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真實判斷我們所處的方位,客觀評價國家社會的進步,更無益於形成社會合力、促成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