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信息為基礎的全球化經濟中,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當今社會,世界經濟的發展正在經曆著從產品經濟到服務經濟,再到體驗經濟的轉變過程。而體驗經濟,本質上就是以文化產業為支柱的現代經濟。現代經濟的發展,相當重要的就是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三產業的發展,要以文化產業為支撐。在世界發達國家中,GDP的60%至80%源於第三產業,其中文化產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GDP中占10%至25%,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政局穩定的發展中國家,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的份額也在不斷增加,正在向著支柱產業的方向發展。盡管在提法上有所不同,像美國用“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或“新經濟”,歐盟則普遍采用“文化產業”的概念,但製定有效的戰略,大幅度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則是許多國家的共識。進入21世紀,文化產業更是被各國視為“朝陽工業”,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備受關注和青睞。

我國的文化產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逐步起步的,其概念提出最早見於《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十五”計劃綱要中,綱要指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相關文化產業發展”。此後,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更進一步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我國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推動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陝西地處中國西部,豐富的文化資源為陝西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陝西的文化產業迎來了特殊的發展機遇,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方麵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抓住機遇,開拓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初步形成了具有陝西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子,為繁榮陝西文化事業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麵對陝西文化產業實踐,理論界立即做出了反應,出現了許多研究成果。主要有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周冰的《西安曲江新區文化產業集群的內生機製研究》,西北大學方光華的《陝西文化產業研究與實踐》,西北大學張阿利主持的《中國西部電影文化與產業化研究》、《大西北電視劇發展研究》、《陝西影視產業發展研究》,陝西省委黨校薛引娥主編的《陝西曆史文化與陝西文化產業發展》等,這些研究或是對陝西文化產業的某個領域或某個區域的發展和實踐進行了及時總結,或偏重於陝西曆史文化資源論述,對陝西文化產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截止目前,還沒有一部對陝西文化產業進行全麵梳理和論述的著作問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當《陝西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研究》書稿放在眼前時,我真是有說不出的興奮。於是我如饑似渴地閱讀起書稿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的心中漸漸湧出一種感動和快慰。感動的是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的同誌們勇於擔當,迎難而上,關注現實,研究和探討文化產業的實踐和理論問題;快慰的是終於看到了一部全麵論述陝西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的研究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