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電影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中葉之前,電影的創作與生產主要依靠唯一的國營性電影製片企業——西安電影製片廠,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產業等的不斷發展,先是由民營性資本注入到國營性電影製片企業的生產與製作中來,在經曆了一個較長的轉型期與磨合期之後,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國家廣電總局有關電影生產製度及準入門檻的進一步放寬,民營型企業和資本迅速參與進來,於是形成了兩種體製與形態背景下的電影產業。
一、西安電影製片廠—西部電影集團產業化發展
1958年8月23日,經過兩年精心籌備的西安電影製片廠在昔日盛唐皇家園林之畔卓然麵世。就是這樣一個地處祖國西部的電影生產基地曆經近半個世紀之風雨滄桑、攜十三朝古都之豪韻,寫就了一部部令國人震憾、世界矚目的電影傳奇。如今,西部電影集團更是以高起點、新體製、大跨越的產業格局再創西部電影的輝煌。
電影是一種產業,這在國際上早已成為共識。電影作為大眾傳媒性的產業,自誕生之日起就深深地烙著產業的、商業的屬性。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影片通過發行、放映就是要把產品(影片)銷售給消費者(電影觀眾)。在西安電影製片廠建廠近50年的曆史上,一直在艱難地探索著這一簡單的市場規律。當然這當中有過坎坷,有過輝煌,有過探索,但均未能實現一種真正的產業突破。
建廠之初,西影的創作、生產及管理等,都帶著那個時代體製的特色;至“文革”十年,長夜漫漫,西影人在動蕩與漂浮中艱難跋涉,在黑暗與痛苦中堅定等待;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迎來了十年輝煌,西影一大批影片有的在藝術上獲得聲譽,有的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更有二者兼而得之者。但是,由於種種主觀與客觀原因,西影人在莫大喜悅之後,卻又跌入一個低穀,80年代末至90年代,曾經萬眾矚目的西影廠風光不再,高額虧損,高額負債,人才不斷流失,逐漸遠離中國影壇主流。西影的出路在何方,該怎樣辦,成了各界人士和喜愛西影的觀眾及西影管理者、創作者、每位員工深深思索的問題。應該說,此時西影的不景氣,也如同中國電影整體滑坡一樣,有著深刻的曆史淵源,有著中國電影生產、創作、發行管理體製積澱已久的弊端所在。在市場經濟大潮下,西影如同中國電影一樣,需要重新調整思路,重謀發展。
在嚴峻的現實之下,在多變的市場麵前,西影人憑著執著和堅毅,尋找定位,突出個性。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西影人終於在更高層次上獲得了突破:2000年8月,經國家廣電總局、陝西省政府批準,中國電影界首家股份製生產企業——西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西影股份企業的誕生,既是中國電影產業化市場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同時又預示著中國視聽產業、市場資源和結構的整合與再生。西影從一個單純的國有企業成為資本多元化的集團,其中製作電影的業務全部轉移到西影股份。2003年11月,“中國西部電影集團”掛牌成立是西影的又一次大變革。這個變革源於中央成立六大電影集團的宏觀調整政策。從此,45年廠齡的西影廠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西部電影集團”。根據中辦發〖2001〗17號和陝辦發〖2002〗2號文件《關於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幹意見》的精神,集團改革和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設“四個基地”(即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西部電影集團建成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影視後期製作基地、影視人才培養基地和影視文化旅遊觀光基地);實現“四個一流”(即通過一流的管理水平,造就一流的專業團隊,創作一流的影視作品,實現一流的經營業績),形成“一業為主,兩翼齊飛,四輪驅動”的產業格局(即形成以影視為主業,教育、娛樂為兩翼,出版、科技、商貿和房地產業四輪驅動的產業發展格局。具體的設想包括:以影視數字化後期製作基地為平台,推進數字電影的規模化發展及發展相關科技產業;以電影主業生產輻射音像光盤出版及相關文化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培養影視藝術人才,發展教育產業;以影視城基地為基礎,發展旅遊、娛樂、相關文化產業和房地產業)。至此,西影已經完成體製改革,西部電影集團、西影股份公司幾年來一直在調整產業結構,整合優勢財力,做精品品牌,在總體戰略上認清形勢,積極應對,激流勇進。
回顧西影建廠至今,西影人在近50年的輝煌奮鬥曆程中,在中國現代電影的廣闊天地裏,張揚著個性,揮灑著才情,創建了極富民族文化特征的西部電影的品牌,為中國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