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成熟的傳媒市場,傳媒不僅意味著輿論導向、社會責任、影響、聲望、文化和權威,而且還意味著巨額財富。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傳媒產業蘊藏著的巨大商機正在逐步顯露出來。
正是因為紙質傳媒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盈利空間,因此,隻要政策稍有鬆動,立即會有無數的資本湧入這一行業。此外,中央政府限製撤並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委局所屬的報紙,令其與政府部門脫鉤,從而依靠產業化經營模式謀求生存和發展,改變長期以來的“官辦官訂”的報紙存活機製,這也是我國紙質傳媒市場存在著巨大的投資機會的原因所在。如果考慮到紙質傳媒產品的人均消費量,則我國傳媒市場的發展空間將會更為巨大。截至目前,我國日報的千人擁有量僅僅為50份/千人,距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製定的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末的最低限度突破的標準——日報的千人擁有量100份/千人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所有這些市場性因素與我國的政策性因素融合在一起,從而大大激發了我國傳媒產業的投融資活動。
在陝西報業,這幾年投融資活動可以說從未間斷,並因此發生廣告大戰,但一番廣告大戰之後,報紙成本加大,廣告收入減少,加之融資渠道有限,原投資者紛紛撤資,新投資者接濟不上,致使一些生活類報紙缺乏“生活”來源,陷於青黃不接乃至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窘境。但其中比較成功的當屬華聖集團,它已成功投資了西安的《華商報》,還在長春投資《新文化報》,《新文化報》已經成為長春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在沈陽投資《沈陽晨報》,在天津、北京、重慶、山西的投資都正在展開。它進入一個城市,其他都市報的經營者都非常警覺。華聖是一家國有控股的股份公司,所以它的機製比較好,效率非常高。詳細發展模式可參看本章後麵的附錄。
目前陝西出版產業投融資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投融資結構不盡合理,融資渠道單一;二是規模偏小,投融資能力低下;三是缺乏既熟悉新聞出版業又富有投資金融知識和經驗的經營管理人員。陝西省新聞出版局目前正在政策法規允許情況下,充分運用多種社會資本,鼓勵非公有資本以直接投資、間接投資、項目融資、兼並收購、租賃承包等形式進入一般競爭性新聞出版業,形成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混合經濟結構和各類投資主體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