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陝西民間美術曆史發展簡述
陝西是人類的發祥地,也是黃帝和炎帝兩大氏族部落集團的發源地。早在距今五六十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關中平原的灞河上遊繁衍生息,用舊石器為工具,與大自然作鬥爭。距今三四萬年時,陝北、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新石器時代,西安東郊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係部落集團的一座村落。
在新石器時代,半坡人就從事原始的製陶手工業的生產,其代表作品就是半坡型雙魚旋轉彩陶盆。西周時,民間手工業的種類更加豐富,特別是周人在製作青銅器的合金比例上,已經有了很高的認識。秦王朝民間手工業發展快、規模大,秦始皇曾收繳全國的民間兵器,熔鑄成巨型銅人,立於鹹陽宮門外,由此可見當時冶煉、鑄造金屬的規模之大和工藝水平之高。秦俑坑出土的上萬件實戰兵器,基本上全是青銅製品,其中大多數武器經過鉻酸鹽處理,至今寒光閃閃,鋒利異常。西漢時期陝西的民間手工業生產達到了新的高峰。漢王朝在長安設有東、西織室,集中了大量優秀民間手工藝人,專為皇家生產高級絲綢綾絹,民間的紡織更是競放異彩。西安灞橋出土的紙片,用麻纖維製成,質地疏鬆,是西漢早期的產品,被專家定名為“灞橋紙”。當時已能製造長20米、寬7.8米、載重2.3噸的大船,使漕渠運輸工效大為提高。漢代的建築業水平突出表現在漢長安金碧輝煌的宮殿群上。唐代絲綢紡織技藝高超,品種繁多,並有了早期的毛織業。印染技術也有了新的創造和提高。金銀手工業是唐代重要的手工業部門,製作的金銀器物造型優美、裝飾精致。陶瓷在唐代有輝煌成就,著名的唐三彩形象生動、色彩豔麗,在世界陶瓷藝術發展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唐前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陝西的印染業主要分布在西安、安康等地,唐代的民間藝術品最繁榮發達的首推京師長安,城內的東市和西市,是民間工藝商品薈萃之處,唐代民間手工藝術品同許多國家都有密切的貿易往來,那時長安是一個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
宋、元、明、清,陝西的傳統民間手工業都非常發達,傳統民間美術業主要有木版年畫、陶瓷、泥塑、花燈、藍印花布等。
年畫始於史前社會,史籍記載,史前社會就有“畫雞於戶上,畫虎於門上”的民俗,陝北小程村一家窯洞接口發現的1300年前北周時期北方胡人的一對完整的戎裝石刻門神是我國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門神。木版年畫正式成為一種流行的民間畫種,始於明代,據鳳翔縣南肖裏村邰氏祖案記載,明正德二年前,邰氏家族已有八戶從事年畫生產,至今已傳承延續了20代。到1950年,鳳翔木版年畫尚有690多種,分門畫、十美畫、風俗畫、戲劇故事畫、神碼畫五大類別,最盛時年產銷量達600萬張。數百年一直行銷於陝、甘、寧、青、川廣大地區,深受民眾喜愛。
陝西的陶瓷曆史也很悠久,澄城堯頭陶瓷始於漢代,發展於隋唐,興於宋元,盛於明清。據當地人稱,在古窯廢墟挖掘出的碎片上,刻有漢代的年號和人名,明代縣誌記載:“澄城陶瓷始於唐。”至今日,在舊窯址上還可以看到刻有“道光年”(1842-1850)和“鹹豐元年”(1851)年號。清《澄城縣誌》載雍正甲辰科解元遊德亦詠《堯頭陶瓷》詩句雲:“萬道玄雲矗絳霄,祝融燒炭鼓尖敲,鑄來白碗勝霜雪,奇喜休誇當宅窯。”足見當時堯頭陶窯的興盛景象。
耀州陶瓷創始於唐,鼎盛於宋代。宋元豐七年《德應侯》碑記載“鍛煉累日”赫然乃成,擊其聲“鏘鏘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其做工“巧如範金、精比琢玉”。被譽為“北方青瓷之代表”。北宋時與汝、定、官、哥、均五大名窯齊名。
陝西花燈製作曆史也很長,《漢樂書》記載,漢代就有元宵習俗。西安市雁塔區三兆村花燈製作曆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前65年,漢宣帝將現今曲江池東南的一塊地方選定為陵墓地(即今杜陵),並遷徙了許多達官貴人在此地居住。元宵節時,從皇宮到平民家中,家家都要懸掛花燈以示喜慶。唐代元宵燈會,非常隆重。《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裏皆見,光明奪月色也。”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雲:“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樂,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足見燈會之興盛。
陝西鳳翔的泥塑,始於明代。據說明朝初年,朱元璋為了加強西北地區的防禦力量,將禦林軍第六營調遣到了鳳翔,這些士兵大部分是江西人,他們帶來了傳統陶瓷製作技藝。後來屯田的士兵逐漸變成了屯田的農民。他們在農閑或逢年過節時,按照家鄉製陶的手法,製作了各種動物,送給兒孫和親朋好友,以示祝福。周秦曆史的痕跡在泥塑中得到了展示,西周青銅器上出現的紋飾至今還被運用在泥塑上。鳳翔泥塑集中表現了周秦漢唐以來開脫張揚、熱情奔放的藝術風格,形成了一種生動活潑、色彩豔麗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