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陝西文化旅遊業發展概況(1 / 3)

文化旅遊業是一個涉及麵十分寬泛的領域,以至於很難給這個概念一個準確的界定。籠統地說,一切以人文動態和物質資源為基礎的旅遊活動都可以納入文化旅遊業的範疇。文化旅遊業是以自然曆史文物景點觀光服務為核心,帶動餐飲、旅館、交通、商業、娛樂成龍配套發展的一個重要文化產業群。文化旅遊業體現了文化事業在旅遊經濟發展方向上的外延和文化行業本身所具有的產業性質,也體現了旅遊業對於文化的依附性和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屬性。

文化旅遊業是一個經濟產業和文化事業水乳交融、有機互補的朝陽產業。文化行業蘊涵著產業化發展的巨大空間,旅遊業具有很強的文化和社會公益性質。因此,文化業和旅遊業能夠成為一個水乳交融、有機互補的結合點即文化旅遊業。

發展文化產業,就要形成產品,開拓市場,參與市場競爭,追求經濟效益。而在現代社會中,旅遊業是促進文化產業市場和產品形成的最直接和最普及的形式之一。文化旅遊的涵蓋麵很廣,可以挖掘和開發的題材十分繁複,發展潛力很大,前途無量。因此,積極開發利用我國絢麗輝煌、積澱厚重的曆史文化遺產、民俗文化遺產和現代科學技術資源等,發展文化旅遊業,是文化、旅遊部門以至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旅遊業得以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悠久淳厚的人文資源,特別是曆史文化資源。不容置疑,文化旅遊業特別是以文物為依托的旅遊,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的主要支點。

文化旅遊業是陝西文化產業的龍頭。近年來,陝西不斷理順管理體製,打造文化特色旅遊品牌,開拓大市場,培育大產業,營造大環境。充分利用各地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曆史傳說、民情風俗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策劃開發旅遊文化景區、精品文化旅遊線路和文化旅遊產品體係,建設人文始祖、周、秦、漢、唐等曆史文化區,提升陝西旅遊的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擴大陝西文化旅遊的規模和效益,努力使我省成為文化旅遊產業強省。

一、陝西文化旅遊業發展概況

(一)我省旅遊產業的發展概況

陝西是我國文化旅遊資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和十三朝古都,文明古跡薈萃,被譽為“中國天然曆史博物館”。改革開放以來,陝西旅遊業依托人文曆史優勢快速發展,其中國際入境遊客的增幅多年名列全國前列,成為中國入境旅遊的晴雨表,令內地旅遊業界羨慕不已。到“十一五”開局之年,關中曆史文化旅遊板塊、陝北紅色旅遊板塊、巴山漢水生態旅遊板塊、都市休閑旅遊板塊已漸成型。

文化產業與旅遊業相融合成了陝西文化旅遊的新亮點。2006年,陝西省文化旅遊業在產品開發、宣傳促銷和旅遊市場管理等方麵均有大的發展創新,特別是旅遊產品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組成了秦風唐韻文化園區,以漢陽陵為代表的漢文化園區,以延安革命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園區,以法門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園區,以及融曆史與現代元素為一體的西安曲江文化園區等,使陝西的文化產業實現了從資源優勢到產業優勢的轉變。這些園區也成為陝西彰顯文化底蘊、提升影響力的名片。《長恨歌》、《走進延安》、《延安保衛戰》等大型實景演出在增加文化旅遊景區的娛樂性和參與性等方麵進行了有益嚐試。這些旅遊產品的開發,有效地改善了我省的旅遊產品結構,為“十一五”我省文化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熟悉旅遊市場運作的國內外人士都認為,以人文曆史為主要旅遊資源的陝西,近年來旅遊市場的開發和宣傳促銷在不斷創新中實現了曆史的跨越,高潮迭起的大型旅遊活動和大規模的宣傳促銷,讓陝西一次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熱點。剛剛過去的“十五”期間,陝西旅遊業在求實創新、大踏步前進中譜寫了一曲美妙奪人的輝煌樂章。

陝西文化旅遊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依托,穩步發展傳統市場,積極拓展新興市場,旅遊市場持續增長,質量效益不斷提升,旅遊業成為拉動陝西消費新亮點,旅遊的產業功能更加顯現。

“十五”期間,我省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出境旅遊全麵進步。“十五”末,全省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6081萬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遊者93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5988萬人次),年均增長14.2%;年旅遊業總收入達到353億元(其中旅遊外彙收入4.5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316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8.7%。旅遊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省經濟增長速度,旅遊業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

2006年,陝西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旅遊業為陝西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全年接待入境和國內旅遊者總數突破7000萬人次,達到7056萬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遊者首次突破百萬大關,達到106.1萬人次,同比增長14.3%;接待國內旅遊者達到6950萬人次,同比增長16.1%。全年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1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6%,相當於全省生產總值的9.6%。其中,旅遊外彙收入5.1億美元,同比增長14.3%;國內旅遊收入3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6%。

國家旅遊局的抽樣調查表明,2006年,陝西接待旅遊入境者增長速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入境旅遊者人均天消費水平達185.33美元,比上年增加3.21美元。西安國際旅遊中心城市地位和輻射帶動力逐步增強,關中、陝北、陝南各城市入境旅遊業發展速度加快。國內旅遊在拉動內需、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旅遊黃金周、鄉村旅遊、紅色旅遊、休閑度假旅遊等方麵更為突出。全省以農家樂形式為主體的鄉村旅遊蓬勃開展,農家樂旅遊經營戶4000餘家。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共接待旅遊者1481.14萬人次,同比增長18.7%;共收入人民幣51.17億元,同比增長17.06%。紅色旅遊接待人數2325萬人次,收入112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16.5%和18.5%,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二)“十五”期間有較大影響的舉措

2006年的第一場瑞雪喜降古城,被譽為西安文化旅遊新名片的大唐芙蓉園裏銀妝素裹。瑞雪的降臨非但沒有影響這裏的旅遊人氣,相反,當日入園人數不降反升。

氣勢磅礴的大雁塔北廣場,雪花飄舞中幾位廣東遊客雪中嬉鬧,引來了外國旅遊者駐足觀看。一位多次帶團走進陝西的新西蘭領隊告訴記者,陝西的古文化讓外國人始終有種神秘的向往,但是前些年來到這裏,卻常常有一種美中不足的枯燥感。如今,陝西的神秘魅力像這場讓人著迷的瑞雪一樣,可及可觸,風韻翩翩。

的確,瑞雪給陝西旅遊的“十一五”帶來了吉祥,也給剛剛告別我們的“十五”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人們普遍認為,“十五”期間陝西旅遊業帶給國內外旅遊市場是量的突破、質的飛躍和綜合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1.定位的反思與突破

陝西是旅遊大省,但從改革開放伊始旅遊業的起步和發展道路來看,“十五”之初,陝西應該是一個以人文曆史文化為優勢的旅遊資源大省。

中華文明史悠悠五千年,陝西其實是中華文明發展史的凝結點和優秀文化的集中展現點。無論從軒轅黃帝創造人類文明、倉頡造字、蔡倫造紙、後稷教稼,還是從十三個朝代的建都史以及近代中國的著名事件上說,陝西皇天後土上都留下了豐厚的曆史記載。20世紀80年代以來,陝西旅遊業依托人文曆史優勢快速發展,其中國際入境遊客的增幅多年名列全國前列,成為中國入境旅遊的晴雨表,曾令全國旅遊業界羨慕不已。

“十五”初期,在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決定精神指導下,省旅遊局結合旅遊市場變化,著手研究衝破“瓶頸”束縛,實現全省旅遊產業突破性發展的問題,在認真總結分析全省旅遊業發展存在問題和旅遊資源現狀的基礎上,著重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大膽提出了“依托文物、超越文物”,實現旅遊與文化相結合共同繁榮的大旅遊、大市場、大戰略、大產品、大促銷的發展思路,也就是依托得天獨厚的曆史資源優勢,在做強文物旅遊的同時,充分挖掘文化資源的內涵,構築以文物為基礎,以文化為新切入點,文物、文化、民俗、自然與休閑度假相得益彰的產品體係,使產品與變化著的市場需求相適應,從而牢牢抓住國際和國內兩大客源市場,實現傳統市場、新興市場和潛在市場的全麵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