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陝西文化旅遊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1 / 2)

一、加入WTO對文化旅遊業的影響

我國旅遊產業起步較晚,旅遊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的縱深拓展能力

另一方麵,羽翼尚未豐滿,恰逢中國加入WTO的巨大變革,剛剛蹣跚學步就麵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戰,客觀上使得中國旅遊產業不可能亦步亦趨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同時,正是由於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曆史很短,旅遊產業發展的焦點集中在經濟領域,加上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如它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那麼直接和易於察覺,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結果才逐漸顯現出來,可一旦結果顯現,其後果也就無法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旅遊對經濟和環境影響的問題研究。我們必須重視這個現象並做好前瞻性研究,現階段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旅遊接待地區社會文化商品化問題、傳統文化衰退問題、民族文化異化問題以及遊客帶來的文化示範對旅遊接待地的文化影響問題等。從事這些研究的不僅包括旅遊工作者,還包括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還應當重視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推廣。

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旅遊業的發展麵臨著曆史性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探索旅遊產業的經濟規律,推動旅遊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是旅遊業當前麵臨的重要課題。

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積極開發旅遊產品。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單調是我國旅遊業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其根源在於缺乏現代市場運作。要讓旅遊資源在旅遊經濟、旅遊產業的發展中發揮出最大效用,就必須重視對旅遊產品的深層次開發。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主題,形成特色

應該從本地旅遊資源的特點出發,根據旅遊市場的發展走勢,確定若幹旅遊主題。圍繞主題慎重選擇開發項目,分批次、多層次進行開發建設,以突出旅遊產品的特色。如旅遊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可結合本地旅遊資源的情況、特點,開發諸如沙漠、戈壁、綠洲、冰川等神奇的自然景觀遊覽區,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與風俗習慣遊覽區等等。

2.注重對文化內涵的發掘

一個旅遊景區對遊客吸引力的大小,往往與它的文化內涵的多少緊密相關。為增加景區文化的“厚重感”,對一些古跡進行修建是必要的,但不能僅停留在低層次的大型景點的建設上,更不能把十分有限的資金用來搞那些假古董。要讓遊人“品”出景區的厚重的文化內涵,就應該加強對原始文化形態旅遊景區的保護與開發,加強對具有民族特點、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風俗民情的整理與開發,以形成濃厚的特色文化氛圍,使遊人通過遊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同時,這也有利於加強民間的文化交流。

3.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

增長見識不是旅遊的唯一目的,休閑、體會自然美等也是旅遊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現代旅遊開發不應僅僅注重景點建設,還應注重旅遊景點與生態環境的和諧與統一。將旅遊規模擴張與旅遊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是旅遊產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

4.多渠道融資,搞規模經濟

可以鼓勵外國資本、私有資本在統一規劃的指導下,積極參與旅遊資源的開發,促使旅遊經濟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競爭發展的新格局;推動旅遊景區按照不同的旅遊主題和特色實行或緊密或鬆散的聯合,推動各具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和其他相關產品的綜合開發,形成充滿活力的具有強大吸引力和競爭力的規模景點、規模宣傳、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