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陝西藝術演出(市場)業發展概況(1 / 2)

藝術演出業是文化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藝術演出業從根本上講是以藝術創作和生產為核心,通過藝術產品為人民大眾提供文化娛樂消費品的行業。演出業的經營主體由三部分組成:演出團體、演出公司、演出場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演出市場在經曆了20世紀80年代的突飛猛進、急劇擴張階段,接踵而來的國內演出徘徊不前甚至不斷滑坡,港台與國外入境演出畸形發達、泡沫繁榮階段以後,終於開始走向結構合理、穩步發展的道路。規範有序而又充滿生機活力的演出市場體係正在逐漸形成,初步呈現出良好的整體發展態勢。

從演出市場主體來看,初步形成了演出團體、演出公司與演出場所三類演出經濟實體分工配合、協作發展的主導格局;在橫向上,除了國有演出單位以外,集體、個體、中外合作合資等多種所有製形式的演出實體不斷產生發展,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共榮的局麵。從演出體製來看,傳統的計劃演出體製正在向市場演出體製轉變。國有演出單位逐步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由事業型、行政型向產業型、企業型轉變,由福利型、供給型向經營型、效益型轉變。專業演出團體普遍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內部體製改革,並且取得成效,正在由單純的演出生產單位轉變成為市場經濟體製下的演出生產經營單位。國有演出公司多數實現了管理權與經營權的合理分離,經營能力迅速提高,湧現了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大型演出公司,並且已經自成網絡,形成了演出市場的基礎構架,成為演出流通環節的中堅力量。許多國有演出場所以演出為主業,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各類演出單位麵向市場不斷轉變自身生產經營機製,適應市場不斷提高自身生產經營能力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功,演出市場在由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的轉型過程中基本度過最困難的時期。

從演出類型來看,營業演出取代計劃演出成為整個演出活動的主要部類,部分計劃演出開始具有營業性質,向著營業演出的方向演變。計劃演出包括政府舉辦的藝術節、評獎、彙演、調演和節慶演出等雖然所占比例不大,但規模大、水平高,影響廣泛,具有強烈的代表性、示範性、導向性。營業演出作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演出消費的主要形式,演出場次約占演出市場總量的80%以上,愈來愈成為演出單位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從演出的結構、布局與形式來看,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已經收到明顯成效,港台歌星充斥演出舞台、嚴重衝擊演出市場協調發展的不正常狀況得到控製,為高雅藝術與民族優秀藝術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在政府的提倡與扶持下,高雅藝術與民族優秀藝術的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次大幅度增長,社會反響熱烈;通俗藝術演出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演出市場的品類結構逐漸得到優化。演出市場的地區布局趨於合理。專業演出團體走出劇場小舞台,邁向社會大舞台,積極為經濟建設服務,為各行各業服務,演出場地由劇場擴展到體育場館、歌舞娛樂場所、旅遊景點,擴展到部隊、學校、廠礦、企業,擴展到農村廣闊天地,演出形式日益多樣化。農村演出市場在專業演出團體與民間劇團、民間藝人的雙重推動下走向活躍。

藝術演出(市場)業是陝西文化產業中一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是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近年來,陝西省始終堅持“在演出中求生存、在市場中求發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市場規律和經濟杠杆的作用,改變經費投入辦法,向演出傾斜,加大對藝術演出的扶持力度,引導演出團體走向市場,尋求發展空間,做大做強陝西的藝術演出(市場)業。

文藝演出業在文化藝術服務業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藝術服務業是核心文化產業之一。其中,文藝演出業在陝西文化藝術服務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我省文化藝術服務業固定資產原值為9.05億元,總產出為3.89億元。而文藝演出業的固定資產和總產出分別占總量的38.67%和37.28%。藝術培訓業、藝術品業、圖書館服務業、群眾文化服務業、其他文化服務業的固定資產及總產出之和隻占總量的五分之三強。

近兩年來,陝西的演出市場可謂好戲連台,異彩紛呈,全省舉辦各類大型文藝演出300多場,票房收入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其中很多有影響、效益好的演出都是由民營公司運作的,比如,開啟音樂之門——暑期音樂夏令營係列演出,西安國際音樂節,現代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等。民營公司已成為陝西省演出市場的生力軍。

2002年,文化部通過修訂《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大幅度地調整了演出市場準入政策,取消了演出單位主體資格的所有製限製,全麵實行對內開放。2003年政策效應得到初步釋放,由於破除了所有製和行業壁壘,大量社會資本、民營資本湧入演出市場,演出市場發展加速。

陝西省舉辦了2003中國東西部演出交易會,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餘家演出管理和經營單位參加了交易會,共有1500個演出項目在會上進行展示、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