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演出場所的要求愈來愈高,不僅對演出場所的外觀和外部環境、管理和人文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舞台的立體化運作以及音響、燈光、字幕、布景、地布、消防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演藝界人士普遍認為我國目前的劇場設施已嚴重製約了演藝業的發展。要迅速改變這種滯後的狀態,必須按照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改變目前藝術生產投資結構單一、籌資渠道不暢的狀況,采取多種形式的資本組合,加大社會資金投資力度,拓寬多種方式投資渠道,允許民營和外國資本介入,整合資產,盤活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使產業化運作一開始就建立在資本運作的層麵上。同時要鼓勵和支持一部分劇場與大型企業、演出團體、演出經紀機構,通過聯合、兼並和股份化,使資本重組,按照產業化規模經營的要求,組建跨地區、跨部門、跨不同所有製的演藝產業集團。據報道,兩年前跨國巨商柯達公司投資上海超級電影院,近期美國娛樂業巨頭時代華納投資購入上海永樂影院49%的股權,外國資本開始大規模地進入影視劇院,將對我國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善於抓住國際資本大量湧入的契機,把劇場改造建設成具有現代化人文環境,高水準舞台、音響、燈光的現代化劇場。
2002年之前,我省隻有一家從事演出經營的公司——陝西省演出公司。當時我省的大型演出每年基本也就一場,而且都是省演出公司承辦。演出市場比較蕭條,管理機製不太完善,競爭意識也比較缺乏。
2002年之後,我省的演出市場變化很大。文化部新修訂《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取消了演出單位主體資格的所有製限製,我省也適時調整了演出市場準入政策,全麵對內資開放,尤其是民營經濟,隻要符合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均可投資興辦演出單位,舉辦演出活動。
截至目前,政府已經扶持並審批了30家演出機構,加上原來的省演出公司,共計31家,而民營在這些機構中占絕大多數。其中又分為演出公司和演出經紀公司,演出公司可以參與演出經營,而演出經紀公司隻負責演出的中介業務。
隨著演出市場政策性結構調整和市場準入製度的放開,陝西省演出市場形成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有力地激發了社會多元化投資獲利,吸引了非公有資本積極注入演出業,使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演出行業。截至目前,陝西省共有演出經紀機構36家,其中:寶雞1家,延安1家,鹹陽1家,渭南2家,榆林5家,西安26家,有5個市區尚未設立。民營機構為32家,占整個演出經紀機構的88%;表演團體290餘家,其中國有團體131家,民營團體160家,民營演出團體占整個演出團體的55%;演出場所270餘個,其中國有場所107個,民營場所168個,民營演出場所占整個演出場所的62%;演出經紀人131名,個體演員1300餘人,蓬勃發展的演出隊伍為陝西省演出市場的穩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民間職業劇團的運行機製
當前,在許多國辦專業劇團普遍感到危機四伏、生存困難的情況下,紮根在農村的民間職業劇團卻生機勃勃、異常活躍。在文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為豐富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繁榮發展民族戲曲事業,促進和諧文化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民間職業劇團的崛起,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但就內在動因來說,與其具有良好的運行機製則是分不開的。
一是自行籌辦的投資機製。民間職業劇團沒有政府投資,也沒有社會讚助,基本上都是民間人士依靠自己的力量,多方籌資辦起來的。其中有經營管理者獨資創辦的,也有演職人員合股聯辦的。他們在國家政府的關心扶持和依法監管下,自主投資,自購設備,自聘人員,自搭班子,自排劇目,自行演出,組成了一個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在激烈競爭的演出市場上開山劈路,摸爬滾打,逐步走出了一條自我管理、自我積累、自我改造、自我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族民間戲曲藝術道路。
二是自主經營的活動機製。民間職業劇團是群眾自行組建的經營性藝術表演團體,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開展營業性演出活動,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同時,努力實現營利的目標,是其最為基本的行為方式和必須堅持的價值準則。因此他們從起步的時候開始,就明確地把自身的藝術表演活動定位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千方百計地麵向市場,麵向群眾,麵向基層來組織營銷。哪裏有需求,就往哪裏去;哪裏有市場,就到哪裏演出。同時,從群眾的需要出發,依市行銷,以銷定產,以產促收。從而真正做到團體隨著市場轉,劇目隨著需求變。此外,一些劇團還根據演出場所的不同情況,靈活采用包場、售票等不同的收費方式,來確保實現經濟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