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陝西藝術培訓業的整體估價
陝西向有文化大省的美譽,文化大省必然也是文化人才大省。陝西其所以能成為文化人才大省,有著這樣幾種原因:
第一,陝西曆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文化人才輩出,優秀藝術作品不斷湧現。例如,在陝西就出過司馬遷、班固這樣的史學和文學大家,馬融、張載這樣的關中大儒,柳公權、於右任這樣的書法大家,魏長生、白長命這樣的戲曲大師等。
第二,西安作為西北首府暨當年西北局所在地,集中了一大批陝甘寧邊區時期和大西北的藝術人才,諸如著名作家柯仲平、胡采、柳青、王汶石、杜鵬程、魏鋼焰、李若冰等,長安畫派代表人物石魯、趙望雲、方濟眾、何海霞、修軍等,戲曲界代表人物尚長榮、劉毓、李振敏、任哲中等,亦不乏音樂和舞蹈等藝術門類的代表人物。
第三,西安的高校僅次於北京和上海,是全國高等學府最多的集中地之一,而且門類齊全,層次很高。這些高校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藝術人才。
第四,陝西作家群富有實力國人公認,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作家隊伍中,路遙、鄒誌安雖英年早逝,但又湧現了陳忠實、賈平凹、曉雷、趙熙、李天芳等著名作家,形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作家團隊。而且,陝西還有以劉文西、王西京、鍾明善、吳三大等人為首的書畫家團隊,有以趙季平為首的音樂界領軍人物,其藝術人才的實力,藝術團隊的戰鬥力都走在全國前列。
盡管如此,陝西的藝術培訓業缺乏的還是人才,尤其缺乏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這包括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等。所以,各級文化部門和各文化產業單位,都要高度重視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選拔、使用和管理工作,采取多種形式,搞好人才培訓工作,提高經營管理人才的素質,完善用人機製、分配機製、激勵機製,創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造就一支素質高、作風硬,具有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藝術培訓經營管理人才隊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不僅僅是藝術培訓經營管理人才的缺乏,我們還受到觀念落後和經濟滯後的製約。例如,有些企業盡管有錢,但他們投資所瞅準的隻是其他行業,而不是藝術培訓業,他們總是覺得藝術培訓無關緊要,沒有產業意識。而我們的政府職能部門,也還有意無意地為藝術培訓業設置了這樣那樣的障礙,以至製約了我省藝術培訓業的發展。一些富有遠見的文化界人士,盡管他們有種種搞活搞大藝術培訓業的設想,但由於缺乏資金,隻好望洋興歎。
二、發展藝術培訓業的應對措施
要大力發展藝術培訓業,首先要轉變觀念。藝術培訓業的發展是繁榮文化事業的需要,而不隻是“以文補文、以文養文”的一種措施;不能隻搞小本經營、作坊生產、私人培訓,而要做大規模,提供產品;不能隻作為副業生產來彌補文化事業費用的不足,而要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項主業,形成產業,當作一項事業來發展。
其次,政府應加大對藝術培訓業的資金投入,使這一新興產業真正發展為以國有資本為主導,以社會資本為輔助,以有多種資本共同參與的重要產業。在這一點上,原有的公有製企事業單位(如各大專院校和高等教育機構、中專藝校、工會組織、各文聯協會、青少年宮)所進行的藝術培訓可保持不變,但要鼓勵支持社會資本投入這一產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對於非公有製經濟進入藝術教育領域,應有優惠的貸款政策(如低息貸款或無息貸款等)和減免稅政策,鼓勵其進入藝術培訓業領域。
第三,排除一切不利於非公有製經濟進入藝術培訓業領域的障礙,支持非公有製企業參與藝術培訓業。不能“畫地為牢,小富即安”,要堅持“合作雙贏,持續發展”。特別是對於大規模的藝術培訓業,更要走吸引非公有製資金投資的路子。要真正把民營藝術培訓業看成我省藝術培訓業的重要力量,大膽支持民營藝術培訓業的發展。
第四,利用各種媒體,宣傳藝術培訓業典型,使社會各界各階層人們對藝術培訓業有正確的認識。像陝北的剪紙、陝北的民歌、鳳翔的泥塑、耀州窯的陶瓷工藝等這些民間工藝,已經有瀕於失傳的危險,必須大力提倡和宣傳,使之有人培訓,有人學藝,後繼有人,進而成為產業,繁榮發展。
第五,采取一定措施,解決藝術培訓業的散兵遊勇狀態,成立專門的藝術培訓領域機構,努力形成規模,優化資源,統一規劃和配置,做大做強藝術培訓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