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裏,陝西從文化資源大省向現代文化大省轉變的過程中,文化產業有一定發展,但相對發達地區來講,陝西文化產業發展步子不快,與人們對陝西文化大省的期望有距離。為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把“一切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與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文化發展的體製弊端都要堅決革除”。(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的講話。中新社2003年6月9日訊)下麵分別從思想觀念、管理體製和經營能力三個方麵作一分析。
一、思想不夠解放,缺乏求真務實的開拓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主題話語,然而,我們往往知與行脫節。思想解放搞改革是要付諸實施甚至付出利益代價的,所以一涉及實質問題就望而卻步、求穩不動,影響了陝西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新觀念不是顛覆傳統,而是思想與時俱進。“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目的,是要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目的,決定了發展文化產業必須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社會效益管理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有利於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有利於文化產業有序和更大發展,有利於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有利於擴大先進文化的影響,文化產業的時代特征有利於強化先進文化的前進指向,要從這個戰略高度來認識文化產業發展問題。
1.文化不僅有教育功能,也有經濟功能
我們習慣認為,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福利事業,文化是神聖的,是教育人的事業,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消費隻能是物質消費,精神豈能消費?事實上,文化產業是一種經濟型、技術型文化,它是全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業形態。對文化產業來說,投入產出、供求關係、消費市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圍繞著盈利這一目的來組織和安排。也就是說,文化是有價值的;文化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精神層麵,也體現在物質層麵。文化不僅有教化功能,也有經濟功能。文化藝術不僅是人類精神生產的存在,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存在,它的成果的產生,同樣需要投入,尤其是在當今文化消費趨於繁榮發展的社會,文化藝術產品同樣有經濟效益。長期以來對文化功能的單一認識,影響我們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覺行動,這也是我們不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依然存在著“吃大鍋飯”思想的根源之一。
2.文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文化也是硬指標
長期以來,我們偏執理解文化,使得文化意識形態化,這樣容易把文化政治化,容易把文化產品排斥於市場之外。文化產品具有商品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二重性,這一點對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來說,在思想認識上的不清,就會導致實際運作上的阻力,這也是目前文化產業化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就是把文化作為實現經濟目標的手段來看待的,這種非科學的文化觀,抹殺了文化的經濟價值。這也是造成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阻礙文化創新積極性發揮的潛在的思想根源之一。
文化生產力的概念,是近幾年叫響的,人們對此還缺乏實踐上的深切領會。要提高文化生產力,首先要大力發展文化企業。因為,文化企業是文化產業的靈魂和原動力。要強化文化的產業屬性觀念,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在管理體製上政企、政事分開;在運行機製上打破平均主義,要人才流動,提高人才素質;要以市場導向進行決策;要實行效益管理。一句話,解決文化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問題,是我們發展文化產業帶有挑戰性的問題之一。
3.以實踐的觀點看待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的主體是一條以企業為主的協作鏈條,把不同的參與者連接起來:藝術家、生產商、經紀人、銷售商等,通過分工協作,使文化價值轉換成為商業價值,又以商業價值的實現過程促成了文化價值的傳播。”文化產業是“活動經濟,即以文化藝術為內涵和信息傳播為手段的有組織的經濟活動”。文化產業經營的特點就是“內容為王”,即產品的“軟件”——產品的主要價值由內容水平決定;另一特點是“創造時尚”,即文化產業是永遠跟著時尚走的。這些有關文化產業的理論,是舶來的;這些有關文化產業的實踐經驗是別人經曆的。陝西文化產業發展步子不快,不僅是認識問題,更重要的是大刀闊斧的實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