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界音樂曆史2(3 / 3)

11世紀以後,由伊斯蘭教徒侵入北印度始,迎來了印度音樂最大的變革期,從而形成兩大音樂文化圈。北印度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下,輸入了土耳其、波斯的音樂家、樂器以及音樂理論等,並與印度自古以來的音樂相融合,形成亨多斯塔尼音樂的基礎。南印度一麵保持佛教時代的影響,一麵發展了其音樂理論體係,確立了卡爾納塔卡音樂的基礎。

這個時期湧現出一批音樂理論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3世紀薩爾噶·忒瓦著的《桑各塔·拉多納卡拉》,給予後世的音樂理論以極大影響。這部著作彙集了在他之前南北印度的音樂理論,並將其體係化,對音階、旋法的理論的“拉格”(印度古典音樂 的靈魂,解釋不一,基本上是一種旋律框架),對有關拍節的周期的“塔拉”(印度人對節奏和節拍的總稱)均有詳盡論述,13世紀以後,北印度有很多理論家將拉格進一步體係化。

印度除了藝術音樂以外,宗教音樂,各地的民謠、民間舞蹈也十分豐富。很多民謠也如藝術音樂那樣,具有柔和的低聲、纖細而又平滑的歌唱。並由多種語言組成印度音樂的寶庫。

阿拉伯音樂

7世紀之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創立,強盛的阿拉伯帝國驟然崛起,充滿活力的阿拉伯民族基本形成,輝煌燦爛的阿拉伯文明開始誕生。這一切不僅使在古典時代一直沉寂著的世界第一大半島一躍成為人類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使曾孕育過兩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等諸多古典文明的西亞、南亞和北非地區的麵貌煥然一新,更使人類中古文明的發展呈現出一種新的格局,並對人類的近代和現代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南為阿拉伯海,麵積約為320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半島內地大部分為燥熱的沙漠,間或夾雜著小塊綠洲。半島的宗教祭祀中心為麥加城 (該城有一黑色隕石被人們視為天降聖物,還有一座克而白古寺)。

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這個地區尚處在文明世界的邊緣。4、 5世紀以後其整個社會陷於前所未有的全麵危機(生存危機、社會危機、信仰危機)之中。出身麥加城的沒落貴族、飽經風霜的穆漢默德(約570~632年)在汲取猶太教、基督教教義和沿襲貝杜因人(原半島以遊牧為生的居民)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創建了伊斯蘭(意為“順從”)教,以安拉(即真主)為造物主,於 610年開始在麥加傳教。後又組建穆斯林公社,他一身三任(宗教領袖、行政首腦和軍事統帥),630年占領麥加,建立了獨尊一神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國家——阿拉伯帝國。後在其繼任者們的不斷向西亞、北非擴張下,逐漸確立以土地國有製為主導地位的封建生產關係的阿拉伯帝國。他對阿拉伯半島的種種社會問題給以解答,逐步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教義體係,後由他的信徒以《古蘭經》的方式固定下來。《古蘭經》既是伊斯蘭教精神的神聖源泉,也是阿拉伯社會的政治、經濟、司法、軍事體製的理論基石。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浮雕中的阿拉伯的軍樂。他們使用的樂器中,有裏拉狀的弦樂器以及大小僥鈸狀的打擊樂器。封建製度的形成,使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經濟得以繁榮,而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的開展,則促進了亞歐非三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古時代印度洋區域和地中海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但9世紀後,人民起義(如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卡爾馬特起義等)遍及帝國全境,教派分立,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紛紛割地自立,形成封建割據的局麵。直至13世紀中葉(1258),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終於解體,但伊斯蘭文明不但依然存在,而且還在發展著。

阿拉伯人以開放的心態、巨大的熱情,延攪人才,搜集古籍,獎勵學術,提倡文化,並將自柏拉圖等希臘人和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學、科學和醫學名著進行大量的翻譯,使人類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古時期得以新生與繼承,也使阿拉伯文化的創新與升華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產生了卓絕的哲學與醫學、先進的數學與天文學,燦爛的文、史、地理學以及對美的獨特追求 (清真寺建築)。

4世紀後,隨著半島上貿易通道的開通,沿道湧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大部分從波斯和希臘來的卡伊納(藝妓)也在城市中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她們既是歌手,又是侍酒和娼妓。她們所唱歌曲高於原先遊牧阿拉伯部族在荒漠之中合著駱駝行走的節律而唱的駱駝調的藝術水平。卡伊納歌曲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一為主題嚴肅、采用古典長詩且具有頌歌性質的“西納德”;一為曲調輕佻、采用古典短詩而專供娛樂用的“哈紮吉”(伴奏樂器為彈撥樂器、笛子和手鼓)。

在622年至750年阿拉伯帝國的初期,正處於阿拉伯音樂的興盛期。這一時期,起初曾一度呈低迷狀態,伊斯蘭教的教儀不使用音樂,《古蘭經》雖也沒有談到音樂,但卻被一些正統的伊斯蘭教徒視之為禁區,另外,也可能與為了帝國的擴張,避免男人迷戀聲色有關。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大,其音樂在大量吸收了希臘、羅馬、波斯、埃及、亞述和巴比倫的音樂的基礎上,得以繁榮。如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向波斯人學習音樂,特別是波斯歌曲對阿拉伯音樂產生了重大影響。又如樂人開始由外國女奴變為男性職業音樂家(木坎納斯),音樂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伊斯蘭教活動時的某些場合也使用了音樂:宣禮員每天5次站在清真寺頂樓塔尖上召喚人們做禮拜時的召禱歌,使用阿拉伯所獨有的中三度音程的《古蘭經》吟誦調,開齋節與宰牲節教徒所唱的雙節歌,以及讚頌真主和先知的讚美歌等。

正在演奏雷貝克(rebecca)的阿拉伯人。雷貝克是最早的弓弦樂器之一。據說它起源於穆斯林國家,後傳入歐洲形成小提琴家族的諸樂器。在長達500年之久的阿巴斯王朝時期(750~1258,於762年遷都巴格達),是中亞、西亞、北非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伊斯蘭——阿拉伯文化。其音樂藝術也進入了黃金時代。以葉海亞·麥吉、易卜拉欣·穆斯裏 (742~804)、法拉比(870~ 950)、伊本·西納(980~1038)為代表的一大批音樂家。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卻為阿拉伯音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法拉比曾將阿拉伯音樂用拉丁文介紹給西方,對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產生重要影響,法拉比所著的《音樂大全》,是留存至今的最重要的阿拉伯音樂文獻,他還對卡龍琴進行了改革,使之成為阿拉伯的重要樂器之一。

被阿巴斯家族趕跑了的伍麥葉家族逃到西班牙,並於756年占領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西哈裏發帝國(756-1492)。在西哈裏發帝國時期,產生了“穆瓦沙哈歌曲”(穆瓦沙哈即為一種雙韻體愛情詩)和“努白”(聲樂器樂大型套曲)等一些重要的音樂體裁。西哈裏發帝國滅亡後,大量阿拉伯人東遷,又將安達露西亞風格的音樂帶回阿拉伯世界。9世紀時,在西哈裏發帝國的首都科爾瓦多出現了一位音樂大師——紮爾亞布,他曾在巴格達深受哈裏發的賞識,在科爾瓦多又受到西阿洛菲的禮遇。他對烏德進行了改革,編輯安達露西亞歌曲集,編寫樂理和歌唱教科書,以及創造了一套由淺入深的音樂教育方法等,為安達露西亞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阿拉伯音樂的黃金時代隨著阿巴斯王朝的覆滅而消失了,直至20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