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說話要恰到好處(2)(1 / 3)

千萬不要為了保持場麵上的熱鬧,自己不住地講話,而應設法激發和引導對方談話。交談中,往往會出現沉默和尷尬而使談話陷入僵局。這時,要尋找合適的話題加入,以打破尷尬局麵,活躍談話氣氛。即使是對於一些眾所周知的老問題,也要從新的角度讀出新的看法,或聯係一些新的事例進行交談。這樣可以避免人雲亦雲,鸚鵡學舌,從而激發和引導對方的談話興趣。

我們也可以試著激勵對方,比如可以給對方一個意外的讚美。意外的讚美可以使人喜不自禁。法國某將軍屢戰屢勝,有人稱讚他:“你真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無動於衷,因為他認為打勝仗沒有什麼可講的。而當那人指著他的別致的煙鬥時,他卻十分有興致地講起這個煙鬥的曆史來。

在與人交談時,我們應該積極配合,以示對此非常在意,善於進行心理安撫。還可以順著他的話題,以積極傾聽和從容不迫的態度鼓勵他繼續講下去。偶爾也以以插些話語:“我也認為這樣”、“確實如此”這種善意的心理安慰,以表示重視、肯定和強化其感受,會使對方滔滔不絕。要積極鼓勵對方,多表現出積極讚同的態度,使對方有強烈的安全感。“是的,隻有當自己也處在這樣的境地才能理解別人的難處。”這樣的語句無疑是對對方的一種重要的心理支持,也是對他高談闊論的助興。如果想使對方進一步敞開胸襟,多給予同情、理解和共鳴感是十分必需的。

與人交談,切忌一個勁地隨聲附和,人雲亦雲,這樣會被看作是無主見和滑頭。隻要我們得體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誠懇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僅不會得罪人,而且還會大受歡迎,使對方知道你是在認真地考慮他提出的問題,你是真誠和坦率的。這樣便於雙方彼此間加強共同點,促進彼此理解和溝通。

在交談過程中,常常出現“冷場”、“卡殼”現象,此時,雙方無言以對、尷尬難耐。造成冷場的原因有可能是交談話題不理想。也能由於雙方年齡、職業、身份、地位、心境、興趣、性格差異大,雙方參與意識不強烈,不善於巧破僵局。

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加強言談修養,增加實踐機會,鍛煉表達方法。如果一旦出現冷場,談話一旦走入“死胡同”,每一個參與者都有義務另找話題,話題一定要新穎、切時、有益。如果參與者沉默寡言或因故緘口不語,可采取積極言語技巧給予讚揚和激勵,以刺激其交談興趣,如“小劉,在這個問題上你肯定有新的見解,請你談談好嗎?”有時裝著不懂事的樣子,往往可以聽取他人更多的意見,這根源於人們的自炫心理。這種冷場也有可能是在交談中,如果是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遠之,造成雙方的沉默,就要主動些、客氣些、隨和些。

明確措詞是重要的工具

若要成功地與人溝通,無疑地,能夠明確地表達出你的意思是必不可少的。喬治·奧韋爾曾說,“如果思想會影響語言,那麼語言也會扭曲思想。”有時候我們自以為說得很清楚,結果對方完全會錯了意。由此可見,一句話說得清楚,便能讓別人了解;一句話說得含糊,便會造成誤導。

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藩籬;相反地,也可能成為我們與別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如果使用的語言很含糊,不準確,那麼,對方一般就無法準確地理解說話者的真正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話,溝通的雙方很可能要產生誤解,甚至使雙方的關係破裂。誤解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大敵。所以,說話時要努力做到用詞清楚、準確,這樣就能避免不應出現的誤解。

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出行動,而行動的結果便展現出另一種人生。

馬克·吐溫說:“恰當地用字極具威力,每當我們用對了字眼……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就在電光石火之間。”

曆史上許多偉大人物就是因為善於運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勵了當時的人們,結果塑造出今天的世界。的確,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出行動。當帕特裏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麵前慷慨激昂地說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麼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激發了幾代美國人的決心,誓要推翻長久以來壓在他們頭上的苛政,結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堅合眾國於此誕生。

說話時不可能對每一個詞、每一個概念仔細推敲斟酌,但也要把好關卡,不能出錯。雖然有聲語言不同於書麵語言,轉瞬即逝,但觀點表達出來後是不會即時從聽眾感覺中消失的。他們會思考、會比較。如果認為你的觀點虛假、錯誤,他們會因為你提供了失真的信息而覺得自己受騙、被愚弄,進而產生一種抵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