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們說,一樣米養百樣人。
這是一代代的老祖宗們用智慧凝聚出來的名言,也從這句名言可以看出,人這種生物,雖然都是兩個肩膀扛著一顆腦袋,但每個人和每個人,都有多麼的不同!
人是動物的一種,但因為智慧而萌發的野心,將每個人變成了和動物完全不同的生物!
野心迫使他們創造了輝煌的科技文明,但同時,野心也迫使他們去毀滅,毀滅了太多太多東西,甚至有一天在野心的趨使下,他們甚至連自己都會毀滅掉……
但從目前來看,野心是好事——至少大溝村的村民們因為貧窮而想要過的更好的野心,讓寧傑覺得自己可能有辦法幫助他們脫貧。
他也是從農村出來的,雖然在機緣巧合之下現在過的不錯,但他絕不像是那些村民們以為的那麼站著說話不腰疼!
對於底層農民的苦,他和王子順王建科等人一樣,感同身受,要遠遠比鄧佳昌杜玉恒他們這些覺得這些村民好可憐的家夥來的刻骨銘心的多,也因為如此,他也是真的想要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不是一般幹部或者單位扶貧,隻是想混滿扶貧年限拿到脫貧指標然後回城該怎麼過自己的生活就怎麼過自己的生活,而是想要從根子上幫助這些百姓脫貧!
如果這些百姓真的麻木不仁,打心底的隻想要精準扶貧的那點好處,那麼誰都沒法子。
但從大溝村村民們的悲憤中,寧傑看到了希望——這些人,的確都想要精準扶貧帶來的現成利益,但他們自己也知道,國家不可能一直扶貧下去,想要真正脫貧,隻能靠他們自己。
所以從內心的深處,他們還是想要有一項長遠的能給他們帶來好處的事情,而不是像現在的政策一樣,一陣風刮過去了,就什麼都完事了。
不過想要給百姓們留下一個能長遠的給他們帶來利益的項目,卻絕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像這樣的想法,多少幹部也不是沒有想辦法實施過,就像以前的那些幹部,發動群眾栽種像是獼猴桃啦核桃啦之類,想要形成規模效應,從而給老百姓們帶來長久的收益一樣。
但他們都沒有成功,因為要是成功了,也就不會有寧傑下來扶貧這些事了。
這些幹部的好心,換來的是老百姓們或明或暗的抵製,比如壓根就不配合,比如表麵上配合在田地裏栽種上那些幹部要求的果木,但幹部們前腳剛走,他們後腳就將剛剛種下去的果木給挖出來然後種上糧食。
看到自己一腔好心換來這麼一個結果,那些幹部們最終隻能丟下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的傷心之語黯然離去。
寧傑可不想重蹈這些好幹部們的覆轍!
他也知道老百姓們對這些幹部們的一腔好意如此抗拒的原因——老百姓們想要的,是立即的能夠看得見的收益,而不是等果木長大,果木長大了豐收了還不知道買不買的出去還不知道,在果木成熟的時候會不會遇到天災人禍……
這些,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太多了,在老百姓們看來,與其冒著這麼多的風險等上幾年才能看到結果,還不如自己在田地裏種上糧食來的踏實。
所以,寧傑需要一種讓老百姓們一看就知道可以賺錢的項目,而不是讓他們等很久其中還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說的簡單,咱們這窮山惡水的,能有啥項目可以穩保賺錢?”
老百姓們對寧傑的話嗤之以鼻,同時帶著剛剛被寧傑肆意挖苦的發泄。
寧傑不在乎老百姓們對自己有多不滿,因為他知道,要是自己真的幫他們辦了實事,老百姓們對他的不滿立即就會變成無盡的擁戴。
不過話雖然這麼說,但正如村民們所言,想要在這樣遠離城鎮,交通不便,周圍全都是大山的環境下找出一條出路,一個能讓老百姓立即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能得到收益的項目,哪裏是那麼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