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嘏,字承祐,唐朝詩人,會昌進士,仕至渭南尉。詩多佳句,如《長安晚秋》:

雲物淒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庸冠學楚囚。

詩人杜牧甚愛其“長笛一聲人倚樓”之句,吟歎不已。這也是趙嘏別名“趙倚樓”的由來。

詩人常建,也很賞識趙嘏的詩,聽說趙嘏要到他的家鄉蘇州來,便在靈岩寺前先題了兩句詩,意思是希望趙嘏來遊覽時能為該寺題詠。趙嘏遊覽靈岩寺時,看到了常建的詩句,果然激起“詩興”,作了一首五言律詩《宿靈岩寺》:

明月溪頭寺,蟲聲滿桔洲。

倚欄香徑晚,移石太湖秋。

古樹雲歸盡,荒台水更流。

無人見惆悵,獨上最高樓。

趙嘏的這首詩,果然寫得不錯。人們稱常建的這種做法為“拋磚引玉”。

簡評:

相對來說,趙嘏的《長安晚秋》較其《宿靈岩寺》更富盛名。在《長安秋望》中,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推移由暗而明的變化。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的尋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淒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