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暑期,首屆高一學生招來以後,我發現學生的成績較低。但我想: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生涯中的又一新起點。學生的智力並不差,一見麵就能感覺出他們中多數人有著聰穎的天資,或許他們接受初中的教訓後,已經有了拚搏的打算。這個剛剛點燃的信念,千萬不能撲滅。可怎麼能促使學生的自信心越燃越旺呢?這個問題,我一直在腦海中琢磨著。
一段時間以後,我理出了頭緒:學校一定要拿出針對性的措施來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幫助學生在高中階段“飛”起來。
心中有了自信,工作中便產生了動力。如何把我一個人的自信變為學校全員的自信呢?於是開學前半個月裏,我分層次培訓學校領導、班主任和各學科教師。因為他們三者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工作的方法與形式也不同,學校對他們的要求以及考核的內容更有所不同,所以培訓的內容各有側重。又因為三者在學校工作中奮鬥的目標一致,因而總的認識水平應該一致。隻有思想認識一致了,才能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
在三者培訓中,需要擺正的一個認識問題是:“我們的學生能行”,“我們的學生有潛能”,“我們的學生能飛起來”。
要樹立“我們的學生能行”這個自信心,就必須打破“應屆學生當年考不上大學,我們學校的應屆學生更考不上大學”這個思維定勢。
不破不立。怎麼破呢?我借用了一個理論依據,又列舉了許多事實,用以打破這個思維定勢。
一位學者研究指出:人成才的公式=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注意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誌力、毅力、愛好興趣、性格情感、行為習慣等等。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因素大體是相同、相近的,沒有多大差別;而非智力因素,人與人之間差別則很大。人的智力因素隻有與非智力因素結合在一起時,才顯得特別活躍。世界上凡是有成就的名人偉人都是在堅強的意誌、毅力推動下取得成功的。
這位學者還指出,就人的智商而言,有兩個千分之幾。第一個千分之幾是說1千個人中有幾個特別聰明;第二個千分之幾是說1千個人中有幾個特別愚蠢,而剩餘的人,智商大體相同或相近。
以上兩點足以說明,我校學生智力並非低下。而學生成績差的原因,或是因為學生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或是缺乏堅強的意誌、毅力,或是挫傷了興趣、情感,或是失掉了自信心等等非智力因素。如果,我們能揚學生所長,避學生所短,在培養非智力因素方麵全校上下一起下工夫,那將會獲得可喜的成績。
我又列舉了本校初中畢業學生在文水中學、文水二中、劉胡蘭中學曆年以應屆學生考取大學的一串學生名單:張歡、蘇誌娟、秦慧亮、齊建軍、梁富強、王凱、郭振華、溫彥傑、武強、韓帥、武林澤、梁爽、劉彪、張芊芊、王美蓮、王晉華、郭豔輝、武誌慧、牛曉玲、李曉娟等等。
自2006年眾成中學首屆學生參加高考後的幾年間的培訓會議上,我列舉的一串名單則變為本校的應屆高中畢業學生當年考取大學的名單了。如:吳慧榮、高鑫、陷豔麗、王麗豔、郭瑞、郭帥、嶽豔麗、弓二元、閆玉玉、李婷婷、胡凱豪、劉曉亮、韓勁苗、張丹、胡靜、向陽、閆曉婷、郭文婷、姚鵬飛、周佳琦、溫苗苗、賈天雄、溫媛、趙玥、張佳敏、王姣、嶽寶寶、馮超等等。而上述學生高一入學時的成績,沒有一人達文水中學錄取分數線的。可他們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他們人生的宏願——考取了理想的大學。這些鐵的事實足以說明我們的學生有潛力,我們的學生能行,我們的學生能“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