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班主任老師對我說,他對他班學生徹底失去了信心。今日又遇到了一位家長,一臉的不高興,說對他孩子失去了希望。兩件事連在一起,我思考良久,得出的結論是他們對學生、對孩子期望過高,超過了現實的可能性。
日常生活中,常見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總是要求孩子學習名列前茅,還用同齡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作比較,並說:“某某比你好,你怎麼考不過人家?”這樣嚴格的結果,利小於弊,甚至適得其反,嚴重地使孩子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尊嚴。
對學生、對孩子期望過高,超過了現實的可能性,學生、孩子再努力也達不到目標,隻會使他們“灰溜溜的”,總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於是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自卑心理。
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會使他們“望而生畏”,反正是達不到目標,索性放棄好了,從而降低了學習積極性。而且常這樣用別人的優點比自己孩子的不足,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矮人一頭的自卑情緒,越比越失去自信心,更為嚴重的還會嫉恨他人,影響同學之間的和諧。
為此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要對他們提出恰當的期望。恰當的期望是指符合學生實際的可能,經過努力能達到的目標。具體地說就是向孩子提出略高於現有水平的目標,在老師和家長的啟發幫助下,經過孩子本人刻苦學習能夠達到的目標。心理學家認為,當設立的目標既有價值又有現實的可能性時,這個目標對人的行為才會有最大的激勵作用。如果目標有價值,但沒有現實的可能性,也就很難調動起人們行為的積極性。如一個孩子原先的學習成績不及格,那麼首先要求他及格,然後再向良好、優秀前進。如果要求他一步登天,名列前茅,對他來說難以實現,就很可能抱“破罐子破摔”的態度。
恰當的期望是可望而可及的。孩子經過努力達到了目標,他的現有水平上了一個台階,如此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向前,孩子的成績也會逐步上去。同時在一步步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績,相信自己是有學習能力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培養。
日本教育家田畸仁分析統計了學習成績差的原因,認為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自信心不足造成的。隻要樹立自信心,成績就會上去。所以要重視對學生、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幫助學生幫助孩子製定可望而可及的目標,是培養他們自信心的一種重要手段。自信是成功的天梯。
2000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