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宇宙之謎2(2 / 3)

軌道不規則的海衛二

海衛二比較獨特,在母行星海王星周圍上下俯衝。在太陽係所有衛星中,海衛二的軌道最不圓,有時它猛升到海王星上麵900萬千米,有時會俯衝至海王星下麵10000千米。

這可能與它的兄弟海衛一有關。海衛一與海王星自轉方向相反,這就說明海衛一可能是海王星“撿”來。不過,這次事件當時很可能打亂了海王星原有的衛星係統,其中大多數衛星完全離開了海王星的懷抱,也讓海衛二從此不安分。

最耀眼的衛星月球

在木星的4顆大衛星發現之前,地球夜空中唯一已知的、也是最耀眼的衛星就是月球。

月球在內太陽係中比較獨特:金星和水星沒有衛星,火星雖有兩顆衛星,但它們小於月球。事實上,把月球放到外太陽係或許更合適,因為那裏有不少大質量衛星環繞著那些氣態巨行星。月球的胖壯體態或許反映了它的獨特起源,天文學家認為,月球一顆大質量原行星與年輕的地球相撞後形成的。月球可能是地球的一部分。

恒星的起源之謎

超密說

1955年,前蘇聯著名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提出一種“超密說”。他認為,恒星是由一種神秘的“星前物質”爆炸而形成的。這種星前物質體積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質是不清楚的。由於超密理論的物理機製不清楚,因此多數科學家都不接受這種觀點。

彌漫說

另一種解釋恒星起源的學說是“彌漫說”。這一派科學家認為恒星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構成。這種學說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康德與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

星際物質

星際物質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氣體和細小的塵埃物質,它們在宇宙中各處構成了龐大的像雲一樣的集團,這些特質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它們的溫度在零下100度至200度。

星雲的種類

人們一般把星雲分為兩種,一種是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雲,另一種是較暗的星雲。星雲的形狀有網狀、麵包圈狀等,著名的獵戶座星雲則像一匹披散著鬃毛的黑色馬頭,所以也稱“馬頭星雲”。

恒星的構成

恒星是由星雲構成的,但真正構成恒星的物質是非常大的,如構成太陽這樣的恒星就需要一個方圓900億千米的星雲團。

恒星形成的過程

從星雲成為恒星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快收縮階段,這需要幾十萬年;第二階段是慢收縮階段,這需要上千萬年。星雲快收縮後半徑僅為原來的1%,而平均密度卻提高一億億倍,形成一個原始的“星胚”,這是一個雲團,中心為密集核。

進入慢收縮階段後,星胚體溫不斷升高,到一定溫度後就要閃爍身形,步入幼年階段。此時它發光不穩定,仍被彌漫著的星雲物質包圍著,並向外界拋射物質。

恒星最後的歸宿

恒星最後演化的途徑,和恒星質量、恒星氦核演變有關。一般認為,大質量的恒星演化到後期要發生塌縮或大爆發,成為超新星,拋出大量物質,中心留下一個中子星或黑洞,而中小質量的恒星則比較平穩地拋出物質,形成行星狀星雲,中央殘核留有一顆致密天體,即白矮星。這就是恒星最後的歸宿。

逆向軌道行星形成之謎

係外行星的軌道

迄今為止,現已探測發現500多顆係外行星,其中許多行星都具有奇特古怪的特性。科學家發現一些行星具有極端細長或高度傾斜的軌道,或者一些行星的軌道路徑非常接近主恒星。

“熱木星”行星

科學家發現一種叫做“熱木星”的奇特行星,它們是近距離環繞主恒星的大型氣體行星,看上去環繞主恒星的軌道與主恒星的旋轉方向相逆。目前,天文學家現已發現的1/4熱木星行星都具有奇特逆向軌道。

較大行星的引力

最新研究發現,通常逆向行星伴隨著另一顆距離主恒星較遠的較大行星出現,這顆行星產生的引力牽引作用將擾亂逆向行星的正常軌道,最終將逆向行星之前的軌道完全翻轉,從而形成目前所觀測到的逆向運行行星。

不同尋常的行星係統

科學家認為熱木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行星形成的基本理論是物質雲崩潰,並凝聚形成一顆恒星,隨後恒星被大量扁平的殘留氣體所環繞,而行星則從這個殘留氣體盤中孕育誕生。

美國芝加哥市西北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弗雷德裏克·拉西奧說:“由於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都誕生於相同的漩渦氣體雲,當然行星係統內的所有星體都應當遵循著恒星的旋轉方向而旋轉運行。”

古怪的行星

研究人員猜測,熱木星行星最初都在正常軌道下運行,逐漸地扭曲改變軌道。這意味著巨大行星與主恒星距離遙遠,就像木星在太陽係中的位置。

拉西奧說:“並不是有很多的因素能夠顯著改變一顆大型行星的運行軌道,這樣的因素顯而易見——在該行星係統中較遠位置有另一顆大型行星對該行星的運行軌道產生幹擾。”

恒星與行星間的潮汐力

兩顆行星會發生交互引力作用,有時兩顆氣體巨型行星的內部軌道將緩慢地被延長,接近形成類似針外形的軌道。之後當行星運行至最接近恒星的軌道時,恒星與行星將產生交互潮汐作用。

潮汐引力的作用

潮汐作用是一種較小的引力牽引,就像月球和地球之間產生的潮汐作用力,導致地球海洋出現有規律的潮汐變化。而行星係統內產生的潮汐作用力就像摩擦力,可消散能量,並導致行星軌道收縮。

當行星係統內出現潮汐時,行星的軌道方向將發生改變,使它與其他行星不在同一個表麵上。偶爾該軌道也會較大程度地改變,甚至徹底翻轉過來。

行星撞地球之謎

巴特拉教授的預言

1968年初,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巴特拉教授預言,1968年6月15日,伊卡魯斯小行星稍許偏離軌道就會進入地球,它將會以每秒9000米的速度把大城市撞得粉碎。美國加州大學的理傑遜博士認為可能性很大。

伊卡魯斯行星的破壞

通過計算,如果伊卡魯斯行星與地球相撞,它可以在陸地上造成直徑為1000千米的大坑穴;如果掉在海中,造成的海浪將高達600米,數千個城市和村鎮被淹沒;即使它掠過地麵,所造成的損失也不亞於一次大地震或龍卷風的災害,甚至會引起火山爆發。

與地球“擦肩而過”

前蘇聯科學家指出,此計算有誤,相撞的可能性為零。果然,1968年6月15日,伊卡魯斯與地球“擦肩而過”。

“地理小行星”的到來

1978年,一位天文學家的計算結果表明,“地理小行星”於1995年將與地球相撞。但我國天文學家的計算表明,1995年“地理小行星”距地球有四五百萬千米之遙,大可不必擔心。後來證明果真如此。

近地類天體

科學研究表明,太陽係中,小行星有5200顆,多數在木星和火星間穿行,其中有200餘顆可能會進入地球軌道。此外,還有一些彗星接近地球,這些天體稱作近地類天體。

小行星的威力

計算表明,直徑為1500米的小行星進入大氣層的機會約30年一次,而直徑為9米的小行星擊中地球,破壞力不亞於一顆原子彈,而直徑為1500米的小行星擊中地球,破壞力相當於10萬顆百萬噸級炸彈的威力。

小行星會撞地球嗎

迄今為止,人類發現有多顆小行星接近地球,但還沒有目睹過一次撞擊地球的事件,那麼,小行星真的會撞擊地球嗎?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飛碟出沒之謎

UFO太陽係基地說

宇宙中存在外星人這一事實似乎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許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幻想著火星人的存在,在一些飛碟案中,外星人也自稱他們來自火星,所以有人幹脆把外星人稱作火星人。

研究表明,在很久以前,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極其相似,是有生命存在的。後來,由於火星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地表十分幹燥,其赤道地區年平均氣溫為零下15度。

顯然,生命體無法在火星表麵生活,是否在火星地下呢?外星人是否把火星作為星際飛行中繼基地呢?現在還難以對這些問題作出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但許多現象卻值得人們去深思。

火星上有許多人工建築物似乎應當肯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馬薩諸塞州的一些火星研究專家公開了一組照片,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座座石頭人像、一座座高聳的金字塔、一片片類似城市的廢墟遺跡。

UFO金星基地說

從目前所知的情況看,金星地表的自然環境比火星還糟得多。它表麵溫度高達500度,大氣層二氧化碳含量達90%以上,那裏的熱風暴比地球上的12級強台風還猛烈許多倍。它被濃厚的雲層包裹著,因此,從1960年至1981年以來,美、蘇先後發射了近20個探測器,仍然不能揭開它的真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