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一代宗師》橫掃金像獎:無非是時勢使然。
這一夜,《一代宗師》獲得12項大獎,刷新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多獲獎記錄,一舉超越《甜蜜蜜》與《寒戰》的9項,即便穿越曆史與其相比,亦不落下風。然而,我們並不能說《一代宗師》是香港電影曆史上的最佳電影,很明顯本片也並非王家衛導演最出色的電影,與《英雄本色》、《無間道》、《少林足球》、《臥虎藏龍》《黃飛鴻》、《大話西遊》等過往傑作相比,如今能夠取得12項令前輩瞠目結舌的成績,一言以蔽之,便是“時勢使然”。《一代宗師》的橫掃是天注定,懸念在於優勢有多大。
香港電影的沉淪,造就了一片獨大的格局,其他電影隻有在單個獎項上才有可能逆襲,比如人到中年才脫胎換骨的張家輝,在善於推影帝的林超賢導演的《激戰》中的異彩表演,領先在章子怡版宮二先生見天地的表演光芒中並不弱的梁朝偉版葉問。這也是本屆金像獎在開獎之前,唯一可能出現激烈爭奪的重要獎項,可惜現在金像獎組委會不再公布票數百分比,要不然好事者便可以複盤《一代宗師》及其他電影成敗大數據了。
梁朝偉的惜敗,令《一代宗師》的包攬天缺一角,不過這也再一次證明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特色,那就是包攬無內幕,意外無陰謀。《甜蜜蜜》、《少林足球》、《無間道》、《寒戰》等電影,都曾經取得壓倒性優勢,即便事後看來某些電影並不應該取得如此多的獎項,也是當時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委們的集體意誌的體現,一人一票的評選機製,在可能相互影響的群體意識之下進行的選擇,便可能出現一邊倒的局麵。
《一代宗師》的成功,也是本土化議題的重要論據。《一代宗師》的出品方銀都機構,是特殊的電影製作公司,銀都及前身長城、鳳凰、新聯鏈接內地與香港已然六十餘年,支持香港最慢節奏創作的作者導演王家衛,出品極具特色的武者電影,記錄一個時代的背影,逝去的武林,對於當事人和後來人而言,都是“念念不忘,必有餘響”。本屆金像獎的終身成就獎,授予張鑫炎,他的意義在於改革開放後具地標性的合拍片《少林寺》之外,更有在1960年代初對當代武俠片的改革。50年後,銀都和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裏的香港故事,灰跡千裏,與之鴻泥勾連。葉問、一線天和宮二先生,都從民國的功夫武林退隱香港市井。
《一代宗師》結尾收在1950年代初的香港,穿上西服的梁朝偉,一如《花樣年華》和《2046》的周慕雲,而章子怡也好似《花樣年華》中經曆豐富的中年美女,宮二是葉問的終極紅顏知己,好像周慕雲遇到了玉嬌龍,也如同複明了的盲劍客相逢了桃花。宮二終究是向葉問告白,為了忘卻的告白,這一點和慕容嫣有些不同,她是期待東邪回應的。王家衛曾經借了金庸的ID,來複寫他的古典武林。如今,王家衛又借了葉問和他的時代,陳勳奇幫他找到了諸多武林人士,徐皓峰助他回到逝去的武林,而鄒靜之則複盤王家衛心中的民國武林,難得章子怡玉成宮二,沒有宮二,葉問便不成一代宗師。葉問選擇的是“眼前路”,宮二選擇的是“身後身”。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宗師之路,隻有葉問一個人走完。
入圍8項的《掃毒》、《救火英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入圍5項的《中國合夥人》、入圍4項的《西遊降魔篇》、《風暴》及入圍3項的《盲探》,以及《毒戰》導演杜琪峰,都是顆粒無收。這也將本土化議題掩蓋。自從CEPA實行之後,2009年之前有說法是內地影人獲獎太多,2010年之後又似乎出現對於本土製作的偏向,《打擂台》、《桃姐》、《寒戰》以及彭浩翔電影取得有些過譽的肯定。即便如此,香港本地新晉演員和導演也難以成長。再看本屆題目名單,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動作指導都是老麵孔,而新晉導演及演員,好在有《狂舞派》和《僵屍》勉力提氣,否則又將是內地資本推出的合拍電影席卷。
最佳電影這一終極大獎,《一代宗師》是勢在必得,這也已經是金像獎自2001年以來的慣例,這也是很合乎邏輯的結果,香港電影在進入新千年以來便在吃來本、類型萎縮,幾乎每一年都在喊著救市的口號。《臥虎藏龍》、《花樣年華》、《榴蓮飄飄》、《江湖告急》和《瘦身男女》,這是2001年最佳電影的提名名單,如今再也沒有想接近的整體質量。
1982年,香港《電影雙周刊》同仁創立香港電影金像獎,他們挾持創造“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曆史定義權,迅速從影評人專業獎擴展為香港電影人業內獎,隨著1980年代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揚名立萬。在2000年之後,《電影雙周刊》與香港電影一起步入衰落周期。2007年,《電影雙周刊》停刊,香港電影金像獎依舊伴隨新格局裏的香港電影,等待新人上位重整江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