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三角戀中,自己扮演的是一個第三者,顯然是不符合社會道德的,明智的少女最好不要涉足其中,企圖以自己的某種優勢從別人手中搶到愛情,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行為,這種做是難以得到世人認可的,它肯定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戀愛中的第三者,就是愛情的掠奪者,即使出於真心,也不會被大眾所接受的。如果能另尋屬於自己的感情,既不傷及別人,又不令自己痛苦,豈不是一件既偉大又幸福的事情?當然,如果那個人的感情早已支離破碎,名存實亡,而且分手是遲早的事兒,那你就不必太過於小心,這個時候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相信不會有人加以指責。

瓊瑤的代表作之一《煙雨蒙蒙》便是典型的三角戀愛,何書桓與陸依萍和陸如萍三人之間的糾葛令多少少女心神蕩漾,依萍外表堅強,而她的妹妹如萍外表柔弱,姐妹倆同時愛上了何書恒,而何書桓的心也在兩個人之間搖擺不定,最終選擇了依萍。幾次的分分合合,讓這段感情道路充滿了荊棘,然後,注定了不能在一起的結果。如萍的自殺終止了這段感情,無疑,在這個感情裏,她是受傷最深的,而她的自殺也讓書桓和依萍無法麵對對方。故事的結局是何書桓一個人遠赴他鄉,依萍一個人傷心欲絕,三個人誰都沒有得到想要的幸福。

小說的結局讓人感歎不已,也許一開始就注定了這樣的結局,三角戀愛中的每一個人都飽受其害。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如今的三角戀愛大都發生在好朋友之間,麵對友情和愛情,少女應該如何選擇?這真的是一件十分殘酷的事情。

周群、麗麗和林楓都是大學時的同窗好友,她們倆都很喜歡幽默、開朗的林楓。大三的時候,林楓向漂亮、聰明的麗麗伸出了愛情之手,很快兩人確立了戀愛關係。大學畢業以後,麗麗到外地參加了工作,而周群和林楓留校,如此便有了更多的接觸,周群時常來給林楓打掃房間、洗衣服、做飯。後來,麗麗發現了事態的嚴重性,但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一邊是戀人,一邊是朋友,實在是進退兩難。她既不願失去最愛的人,又不願意傷害最好的朋友,於是她便想和周群好好地談一談,解開彼此心裏的心結。誰知,周群根本就不能聽進去她的話,反而加深了對麗麗的怨恨,此後,她更加頻繁地去看望林楓,林楓為了避免誤會擴大,就有意無意地躲著她,還婉轉地表達了他心中的想法,他說他愛的人隻有麗麗一個人,讓周群以後還是不要再來看他。周群聽了這話,傷心極了,並且把所有的怨恨都加在了麗麗身上,她們之間再也沒有昔日的融洽可言,而麗麗也因為這件事和林楓之間有了隔膜,最終以分手告終。三個人都在忍受痛苦中煎熬著。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殘破不堪的,愛情和友情都消失了。很多不經人事的少女都會認為,愛一個人是她們的權利,是自由,愛情不分先後,可以公平競爭。但是,不管怎樣,以摧毀別人的愛情來換取自己的愛情,畢竟不是什麼正大光明的事情。什麼戀愛高於道德全都是空談,發生在朋友之間的三角戀愛,真正得到幸福的少之又少,多數會在陰影和猜疑中夭折掉,即使得到了,也要背負著無盡的壓力。為什麼明知道沒有好結果,還要浪費自己寶貴的青春呢?什麼是生死相許?什麼叫不枉此生?難道就是硬給自己塞些錯誤的內容嗎?

如果在三角戀愛中,自己是一個受害者,該如何選擇?這個時候就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戀人對自己的感情是否真心?自己是否很珍視這段感情?如果是,那就不要猶豫,勇敢地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愛情,不管遇到多大的幹擾,都應毫不動搖。情場不是戰場,愛情也不是戰利品,不能隨便地拱手相讓,如果你真的夠重視這份愛情,就應該堅定自己的立場。可是,如果戀人對第三者的態度曖昧,不做明確地表示,則說明他對自己還不夠專一,與其眼睜睜地看著這份感情被第三者搶去,倒不如自己主動退出。因為人的心是很難說的,愛的時候是真的愛,不愛的時候也絲毫勉強不了,既然他變了心,那不如成全他們,這絕不是一種無能,而是一種明智,死守一段根本不屬於自己的愛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感情都是自私的,不可能和其他人分享,花樣年華的少女,千萬不要讓自己掉入三角戀愛的漩渦中,一旦有此傾向,一定要主動退出。幾乎所有的三角戀愛,到最後都是三個人一同受苦,這就是愛情的無奈,誰又能去說什麼呢?隻有不讓自己陷進去,才能不受其害,才有追求更現實的幸福。

5愛的距離產生美

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保持距離就是保持一種感覺。”這話說得很有道理,距離是一個空間和路程的概念,但有時候因為時間和位移的演變而成為一種心理感受。正因為距離隨著少女的心理活動而不斷地產生變化,使它最終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困擾、一種遐想、一種需求、一種心理傾向。

距離怎麼會產生美?會的,因距離產生了思念,而思念則產生了美。美是一種事物,一種心理反應。每個人都喜歡美、崇尚美,都願意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追求美。如果我們想擁有美,那麼,在追求美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一個度,明確地說,就是處理好美與距離之間的矛盾,否則,就會很難發現美。

美學家說“距離產生美”,詩人說“距離產生思念”。確實,人與人之間是否有思念,不在於空間的距離,而在於心理距離。秦少遊曾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不正說明自古如今戀人們相隔兩地的相思之情。有情人即使分別在天涯海角,心裏也裝著另一半;若是無情人,哪怕朝夕相伴也不是同路人。

“我有自己的生活,愛不是每天相依為命;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若有似無的甜,才不會覺得膩……”聽SHE的《半糖主義》,琢磨著“半糖”滋味,有點甜,但又不膩。“半糖戀人”則是始終處在稍微拉長點距離就會思念對方的位置。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距離培養了美的思念。裏麵隱藏的含義就是由於距離產生了思念。距離在這裏可以分為時間、空間和思想三種,大部分時間這幾種距離是同時存在的且不可以分割的。如果少女在其中無法發現美,那麼,其中一定存在著困難,此時處理困難,就是克服美與距離之間的矛盾,隻有兩者之間的矛盾克服了,美就像一道弧線呈現在你的眼前。

愛,不一定是自私的。“距離”隻是宏觀界定,不好用尺度衡量,怎樣掌握戀人之間的距離……太近了容易“追尾”、“翻車”;太遠了又可能“失控”、“疏離”;不遠不近,若即若離,若有若無,其中的道理,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如果覺得自己的愛情有些乏味,就相見不如懷念吧。當然,說著容易做著難,如何把握“半糖”的濃度才是關鍵,一不留神,“半糖”可能會變成無糖。

距離太遠了,雙方不能很好地了解,彼此之間容易產生冷淡、疏遠;距離太近了,容易發現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彼此間還會產生摩擦和厭倦。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好距離的尺度,保持好微妙適當的距離,這樣才能做到相敬如賓,才能保持愛情長遠。

男女朋友一定要保持好距離。這距離不是隔離和隔閡,而是在行動上、感情上、交往中不要過於親近,否則,容易因愛而產生怨恨。例如情侶間的誤解與變遷所產生的距離,使那些相親相愛的戀人變成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照相機因為與人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所以,才拍出了最佳效果。如果我們在適宜光線下,不能調節好焦距和物距,那麼,我們就不能留下這精彩的一瞬間和美好的回憶,更不能珍藏這段永恒的幸福。所以,距離能產生美,如果一個人對某人產生了崇拜和愛慕,是因為與他們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他們對對方的了解,隻是表麵、膚淺的。那麼,戀愛中的情人,如果他們之間稍有一點的距離,他們看到的隻是對方的優點,等接觸的時間長了,距離走的近了,雙方的缺點暴露後,矛盾就會隨之而來,此時,難免會發生爭吵和敵視。

美是用距離來建造的,因為時間和距離會培養美的感覺。“小別勝新歡”說明適當的距離會使夫妻間感情更加美妙、更加和諧。兩個戀人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就會使彼此間的戀情變得更加牢固,同時,也會留下美好的思念和紀念。不宜太近也不宜太遠,否則會產生厭倦和疏遠。

距離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帶來期望和浪漫,同時也考驗了我們的愛和誠意。比如欣賞一幅油畫,如果站的角度和距離不同,那麼,鑒賞中所產生的感覺也就不一樣,欣賞的效果也各有不同。觀賞一道美麗的風景,不管當時你參照什麼樣的物體,哪怕是在花叢中,但最美的風景還是在遠方。在生活中欣賞一個人也是如此,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深不可測、相攜而行的,不同的思想、不一樣的心情、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愛意等等,都會因為距離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感悟和想象,都會因為不同程度的接觸或接受,而產生多種看法,如人世間的美與醜、真與善、惡與恨。正如民間所說的:“遠水不止近渴,遠親不如近鄰”這就是因距離而產生的不同程度的變化。

距離也會產生動力,每個人都是向著自己的目標靠近,此時,正因為有了距離,所以,才有了想要靠近的動力。人生意義就是在旅程中不斷尋找自己的幸福。這種距離就像皮筋,拉得越遠,彈力就會越大,動力也會隨著變大。所以,當我們仰望天空,看那些遙遠的星星和月亮時,覺得它像珠寶、像鑽石,當我們真正登上星星和月球時,就會發現月球和地球一樣有山、有土,和陸地一樣凹凸不平。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因為距離才產生了美。

總之,沒有距離,便沒有美。少女如果想讓自己的愛情永葆青春,兩個人永遠的相戀下去,那麼,在追求的過程中就應該把握好一個度,這樣才能處理好美與距離之間的矛盾。才會讓兩心相悅的愛不會因距離而變質,隻會讓愛越發香醇和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