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怨環境,我們可以找一百個理由,但環境不會因為我們找了這些理由而發生百分之一的變化。可是改變自己,隻要今天去做,明天就會發現自己身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埋怨環境,不如改變自身。改變自己雖然是痛苦的,就像被移植的大樹,要砍去樹枝,承受長時間的苦痛,但苦痛之後,卻是再度的蔥蘢。

青少年們隻有改變自己,才會有一個全新的自我。

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青年小劉,在他通過千辛萬苦,過五關、斬六將終於進入了一家比較不錯的企業,但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決定要辭職,原因是他不喜歡這份工作,認為這份工作沒有他的發揮之處;他不喜歡這公司,說公司沒有活力。

當他決定要辭職時,他找到他的朋友小李:“你要不要跟我一起辭職,我看你幹得也不是很開心。”小李說“好”,兩個就約好一塊辭職。但小李想想了又說:“直接這樣走不好吧,我們好聚好散,來的時候表現不錯,走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給所有的同事、客戶一個好的影響,我們在最後一天好好的表現,做好最後一件事情。”小劉說:“好吧,我們給自己,也給對方最後一個機會。”

第二天早上,他們8點準時來到公司,煮咖啡,泡茶,把公司搞的幹幹淨淨,他們對所有上門的客戶態度都非常熱情,以最有愛心的方法去款待他們。然後,他們對所有進來辦公室的同事們都說:“嗨!您好!早上好!”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他們真誠的態度。他們工作了一天,到了快下班時,小劉對朋友說:“我們是不是應該遞辭呈了?”但小李卻說:“開什麼玩笑,這麼好的工作,這麼好的一個服務單位,我忍心辭職嗎?”最後,小李勸小劉留下來,說:“難道你今天沒有發現所有的人對你都很熱情嗎?難道今天你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小劉聽了朋友的話,陷入深思中……

改變自己是適應社會的一種方法。當生活的境遇不能改變時,我們要學習改變自己。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好、同事之間的關係緊張、家庭不和睦,總認為是別人不好,自己全都是對的,總想改變對方。事實上,這不大可能,因為對方也想讓你改變,到最後雙方都沒有改變。最好的方法是在改變對方之前先改變自己,當我們在為生活或境遇煩惱苦悶到了極點時,要學會敞開一扇心靈之窗,換個角度看待生活、看待事物,不能因為一時處於惡劣的環境中就自暴自棄,止步不前。要知道,環境不是為你我而造的,我們應該學會適應它。與其抱怨社會環境不好,不如換個心態,每一次危機就是一種轉機,每一次變化就意味著機會。在追求成功的過程當中,幸運女神不會把幸運都給一個人。

如果我們不可以改變天氣,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如果鳥飛不過,讓我飛過千山萬水;如果我們不可以改變相貌,我們可以淨化心靈;如果山不過來,那“我”就讓自己過去,我走過去,我跑過去,我跳著過去,總之我就是一定要過去。其實,有很多的事情不是我們本身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學著改變自己,慢慢地去適應。

改變自己不是要你放棄自己的原則,而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機會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改變自己不是妥協,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明智選擇。就好比要到達一個目標,多數情況下,直接走是行不通的,得繞個彎子迂回一下。

5付出的人生是完美的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想辦法去獲得卻不願付出。但是如果你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你就會發覺,原來付出也是一種收獲。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付出,何來的收獲。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唯有不斷流動更替的水才會充滿氧氣,如此魚兒們才會有舒適的生存空間,為湖泊增添生命活力。有舍才會有得,隻要不吝於付出,在付出的同時,我們便能騰出新的空間,容納新的機會。付出也是一種幸福,人生最大的滿足就是付出。

付出,也是新一代青少年的使命與價值。

付出是一種快樂

街上走著衣衫襤褸的兄弟倆,一個五歲,一個十歲,他們從農村到城裏討飯。倆人饑腸轆轆地來到一戶人家的門口,可他們的乞討之路並不順利。這家人在門口說:“自己幹活掙了錢才有飯吃,不要來麻煩我們。”倆人走向旁邊的一家,這家人在門縫裏說:“我們不給叫花子任何東西。”

在遭到無數次的拒絕和斥責後,哥倆很傷心。最後一位好心的太太對他們說:“可憐的孩子,我去看看有什麼東西能給你們吃。”過了一會兒,她拿了一罐牛奶送給他們。這可樂壞了這小哥倆,他們像過節一樣高興,坐在馬路旁享受起他們的佳肴。弟弟半張著嘴望著哥哥,用舌頭舔著嘴唇,說:“你是哥哥,你先喝。”

這時,哥哥拿著奶罐假裝喝奶的樣子,其實他緊閉雙唇,沒讓一滴牛奶入口。然後他把罐子給弟弟,說:“現在輪到你了,你隻能喝一點點。”弟弟拿起罐子喝了一大口,說:“牛奶真好喝。”哥哥接過罐子,假裝喝了一口,又遞給弟弟。奶罐在兩人手中傳來傳去,哥哥一會兒說:“現在輪到你了。”一會兒說:“現在輪到我了。”牛奶終於喝完了,哥哥卻一滴未喝,但他的內心是快樂的。因為付出的人得到的回報是幸福。

付出與快樂是一對孿生姐妹,沒有付出,就沒有快樂,反言之,要想獲得快樂,就必須得去付出快樂。有些青少年愛占便宜,看見別人的東西好,總想據為己有圖一時之樂。有些甚至去覬覦的國家財物,總有非分之想,到頭來鋃鐺入獄,快樂沒有了,隻有苦役。

沒有付出,是沒有收獲的。所以,想要索取快樂,最終非但品嚐不到快樂,反而咀嚼的卻是失去自由的痛苦。正如“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隻有親口嚐一嚐。”很多的快樂也是這樣的。隻有身體力行,方能享受得到。

學會付出,便會擁有快樂。

付出是收獲的前提

曾有一個人在沙漠裏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沙塵暴。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正當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麵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屋角,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台抽水機。

他興奮地上前汲水,卻任憑他怎麼抽水,也抽不出半滴水來。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上貼著一張泛黃的紙條。紙條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他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

他的內心,此時開始了激烈的交戰——如果自私點,隻要將瓶子裏的水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如果照紙條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一去不回,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全部灌入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裏——他用顫抖的手汲水——水真的如噴泉似的湧了出來!

他將水喝足後,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放在原處,並在紙條上加上了他自己的話:相信我,真的有用;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不要去懷疑付出沒有收獲,盡管去做吧,提前的付出也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把奉獻放在前頭,你才有收獲的機會!隻有甘願多付出,才能收獲回報。

日常生活中,做人如此,做事如此,與他人之間的交往亦如此。

事實證明,心底越無私,越坦誠與人交往,贏得的友誼就越多越深厚。因為你的付出,不僅是物質上的舍棄,更是一份情感上的真誠。你以真誠和無私對待他人,必然會收獲友誼,贏得他人的尊重和關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持幫助,就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這正像某位哲人所說的:“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你就要首先怎樣對待別人。”

付出是一種人生的修養。付出是給予、是奉獻,是無償的。這種“付出”使別人得到快樂、滿足,而自己也會從他人的歡欣與快慰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與幸福。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也別妄想以較小的付出獲得巨大的收獲和成功,要想有超乎常人的收獲,就必須有超乎常人的付出。希望青少年朋友能牢記這一使命,成為理想遠大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