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中間,失敗的敵隊獲得兩個扭倒。在下半場,阿明繼續激勵自己隊友。最後槍響時,他的球隊贏了。由於打贏了不可能的勝仗,球員休息室中鬧哄哄的。教練找到阿明,發現他把頭埋在手中,躲在遠遠角落裏安靜坐著。

“孩子,剛剛在外頭發生了什麼事?”教練抱住他問。“你不可能打得像剛才那麼好。你沒有那麼快、那麼強壯,也沒有那麼技巧純熟。怎麼回事?”

阿明望著教練,慢慢地說:“你知道,教練,我父親是瞎子。這是第一次他可以看到我參加比賽。”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幸,關鍵是當生活中我們遇到巨大的不幸時,與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如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熱情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化悲痛為力量,是一個不錯的解脫方法。很多天才都是受到一些挫折後,或悲痛為力量,最終成為天才。失戀了,很痛苦,但是如果一味的沉浸其中你會更加痛苦,應該轉移注意力,在徹底的思考以後,當一切都不再可能,當她已不會再回來,無謂的傷痛是沒有用的。這是應當全身心地投入到感興趣的事情上,轉移注意力,這樣感到充實了,有了快樂了,就很容易得到解脫了。

思維心理學大師史力民博士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他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的“解釋事物的方式”,即悲觀者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裏對自己說:“生命就這麼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於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識中就喪失鬥誌,不思進取了。”

史力民博士師承行為學派,他還說,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都是“學”得的。因而悲觀者的悲觀性格,並非“命中注定”,而是“後天養成”的。悲觀者可以力強而至,學成樂觀。我們在遇到不痛苦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化悲痛為力量,盡自己的努力去做到最好,不應該被挫折所打敗,更不能被失敗所打倒。史力民博士指出化悲觀為樂觀的三個原則,人人都有必要學得它:

(1)不要擴大事態:如果你做一樁生意失敗了,不要說:“所有生意都難做,以後還是收山好了。”你要對自己說:“這一樁生意失敗了。我學到了些什麼呢?我下一次應該怎樣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呢?”

(2)不要“人”與“事”混淆:當一件事失敗的時候,不要說:“我是失敗者。”這樣你便將“事”與“人”混淆了。你要對自己說:“我做這件事總有不當的地方,才出了這麼大的錯。我下次該怎樣做才適當?”

(3)不要誇大時間:當你有不如意時,切勿就對自己說:“我時時都是倒運的。”這是不可能的!你要對自己說:“似乎很多時候我做事部不大如意,到底原委何在?”

當你立誌改變灰色的人生觀,樹立光明的人生觀,成功與健康便不再是由“命運”所操縱了,因為你自己已成了一個“造命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青少年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力量,不要被一些事輕易打倒,否則的話就會失敗。要想成功,就要懂得在關鍵時刻化悲痛為力量。

4有困境才有希望

成功不是每時每刻都那麼幸運地降臨到每一個人的身上的,世界上成功的人們總是試圖從困難中尋找希望,而失敗的人則是隻會從希望中尋找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一輩子都能成功,而有的人是一輩子碌碌無為的差異。

青少年要想讓自己踏上成功的台階上,必須學會尋找自己的困難,做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難,那麼就要想辦法自己去努力地解決,而不是去借助他人的力量去解決。困難是需要人們經受一定的考驗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困難,有困難隻有自己去用心去發現。

一切困難都源於自己的內心

長期處於困境的人們,其內心都是有一定的耐心去值得考驗的,並不是困難莫名其妙地就賦予了一個人,那是在考驗一個人是否能戰勝自己所處的困境的。有才能的人會抓住困境這條藤去摸索希望之路,而沒有頭腦的人則隻會讓希望悄悄地從自己的身邊溜走。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在報上看到應聘啟示,正好有一份是適合他的工作。於是就去應聘。當他準時前往應征地點時,已經有幾十個男青年在排隊了。並且在他看來,那些青年們都是高學曆的知識青年。但是他並沒有就此灰心。

如果是一個對事持消極態度,意誌薄弱、不太聰明的男青年來說,可能會因為這些而打退堂鼓。但是這位青年人而與之相反。他對事非常的積極,非常主動的人,認為自己應該動腦筋,運用上帝賦予的智慧想辦法解決困難。他的思維空間並不是那樣的狹小,而是認真用腦子去想,想辦法解決。於是,這位年輕人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他在一張紙上寫了幾個字。然後走出行列,讓他後麵的男孩為他保留位子。他走到前台女秘書麵前,很有禮貌地說:“小姐,請你把這張便條交給老板,這件事很重要。謝謝你!”

女秘書對年輕人的印象很深刻。因為他看起來神情非常的愉悅,文質彬彬。如果是其他的應征人員,她可能不會注意,正是因為在這個年輕人身上透露著一股強有力的吸引力,非同尋常,因此令人難以忘記。所以,她將這張紙收下並把紙交給了老板。

老板給過紙條打開一看,看後把紙又給了秘書,女秘書也看了下紙條,笑了起來,上麵是這樣寫的:“先生,我是排在第21號的男孩。請不要在見到我之前做出任何決定。”

我們試想那位年輕人到底找到了工作了嗎?像他那樣的,對事情都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麵對,做事非常主動的年輕人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會有所作為的。雖然他年紀很小,但是他知道去主動給自己爭取機會,抓住問題的關鍵,然後從各方麵解決問題,並盡他的全力做好。

所以我們用積極的心態來麵對困難,隻有把困難當做是一種希望,並善於運用自己的智慧,這樣才可能把事情做好,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把困難變成希望。

解除困境,抓住希望

困境不是從來就有的,看一個人用什麼心態去麵對了,困境有時就像一個軟氣球,你吹足了空氣在裏麵,氣球就可以很快地飛上天空。但是你如果不吹它,它就會充滿很多阻礙的氣體,無法滿足其飛。人生何嚐不是這樣呢?氣球都能充滿了其他的氣體,人生也是充滿了困難的,所以,解除困境,學會抓住手中的希望。

人生難免會遇到困難,隻要能夠用積極的心態來麵對困難,在困難之中尋找希望,那麼困難將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對於一位做事有主動性,有積極態度的人來說,在他們的眼裏有多少困難就有多大希望,他們會想盡辦法在困難中尋找希望。

要想成功,就要把困難看做是希望,告訴自己困難是對自己的挑戰,困難是對自己能力的超越。隻有擁有了這樣積極的心態來麵對困難險境,才會發現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這就是困難帶給自己的新境界新領域。

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從困難中走過來的,困難的存在是永恒的,逃避困難,就等於拒絕接受成功。困難鍛煉人,困難考驗人,困難造就強人,解決困難,能鍛煉我們的能力。我們應該感謝困難,越是困難的事情競爭者越少,機會和效益也越大,越是困難的事情我們就要更加努力去做好,一個人如果能把有難度的事情做成功,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賞、承認和尊重,每部名人傳記,都是麵對困難並戰勝困難的人生經曆。那些名人無不在說明困難就是努力奮鬥戰勝的動力,從而得到更好的希望。

青少年在困境麵前要學會擺正自己的心態,化困境為力量,讓力量去帶動自己的夢想尋找希望,那樣,自己的生活就會因此而絢麗多彩了。

放飛你的夢想,迎著困境知難而上,把困境當做人生路上腳旁的一朵小花,遇到了小花,就要學會去用積極的心態去采摘,那麼小花有可能就變成了希望。抓住希望,抓住人生的重要的轉折點。

5在風雨中曆練自己

歌德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我一生基本上隻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說,我活了75歲,沒有哪一個月過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羅曼·羅蘭也說:“天才免不了有障礙,因為障礙會創造天才。”記得巴爾紮克說過:“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即便是成功者和大人物,他們在事業的開頭也往往是以挫折和失敗為開場白的,而且即便日後獲得了成功之後,還經常會碰到挫折,這一點與一般人對功成名就的成功者的理解並不相同。

逆境出人才

劇作家、哲學家蕭伯納曾經寫道:“成功是經過許多次的大錯之後才得到的。”在通常情況中,經曆過無數次的痛苦失敗才能得到偉大的成功。成功出於從錯誤中學習,因為隻要能從失敗中學得經驗,便永不會重蹈覆轍。所以,失敗就如冒險和勝利一般,它也是生命中必然具備的一部分。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必須記住:每一次失敗都是供我們再踏上更高一層的階梯。當然,在這途中,我們難免會感到灰心與疲憊,但我們要知道,就像世界重量級冠軍詹姆士·柯比常說的:“你要再戰一回合才能得勝。”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無限的潛能,但除非你知道它在哪裏,並堅持用它,否則毫無價值。所以,在遇到困難時,你要再戰一回合。

我們都知道音樂家貝多芬,他的事例就能很好地說明:逆境出人才。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痛苦:父親的酗酒和母親的早逝,使他從小失去了童年的幸福。當別人家的孩子還在無憂無慮地享受歡樂和愛撫的時候,他卻必須得像大人一樣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並且成功地維持了這個差點陷入破滅的家庭。這是命運賜予他的第一個磨難,但這磨難並沒有擊垮他。

後來,由於家庭的緣故,他青年時期就失意孤獨,而當他在步入創造力鼎盛的中年時,他又患耳疾,雙耳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突然耳聾的打擊更沉重的嗎?貝多芬一生中幾次瀕於崩潰的境地,他在32歲時就寫下了的遺囑。但後來,在他還是頑強地戰勝了命運的打擊。他曾經大聲呼喊:“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推倒。”即便是在困難重重最痛苦的時候,他還是憑著自己的堅強鬥誌完成了清明恬靜但激昂奮鬥的《第二交響曲》。他一生經曆無數次地挫折與磨難,但是,每一次痛苦和哀傷都被他轉化為歡樂的音符與壯麗的樂章。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交響樂。故而,他後來被人們稱為“交響樂之王”。

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挫折與困難,對此,作為青少年決不能低頭,而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理智、客觀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並采取恰當的方法來克服挫折。應感謝挫折,生活因此而豐富,人生的體驗因此而深刻,生命也因此而更趨完美。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其實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隻要我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麵對困難和挫折,就可以做到“不在失敗中倒下,而在挫折中奮起”。在很多時候,挫折也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塊巨石,利用它,你可在砥礪精神的刀鋒,開掘生命的金礦,從自信、樂觀、勇敢、誠實、堅韌之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越挫越勇,找到生命支點

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這個世界,確實存在太多問題,也許有太多不如意,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無論麵臨什麼樣的挫折,都可以看做是上帝給予的恩賜,目的是要鍛煉自己。

美國偉大的演說家愛默生曾說過:“每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古希臘的偉大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也曾說過:“短時期的挫折比短時間的成功好。”而生活中這樣的人還有很多:“當代保爾”張海迪已與病魔抗爭了四十五個春秋,帶給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熱情洋溢的笑容。在艱辛和病痛麵前,他們選擇了獨立和堅強,選擇了責任和擔當。在他們看來,隻要脊梁不彎,就沒有扛不起的重擔;隻要精神不垮,就沒有解不開的難題。

大家都知道200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戰輝。幾年前,他的家庭遭受了重大變故:父親突發間歇性精神病,飽受傷痛的母親不辭而別,家中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和父親,病後撿到的遺棄女嬰需要照顧……這個家庭的重擔壓在當時隻有12歲的長子——洪戰輝身上。十年如一日,洪戰輝一邊讀書一邊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照看時常發病的父親,撫養撿到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