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第二節實施做法

1做到學與實踐相結合

人類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的素質與能力的競爭。在這樣的時代裏,能力已成為一種不折不扣的資源。而能力的來源就是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中積累來的。所以,青少年在學習中,要不斷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結合起來,使自己的知識能力與實際能力同時提高。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而隻有那些善於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他的生活才會過得快樂、安全、自由。當青少年具備了學以致用的好習慣以後,就會在生活中積極地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以學習促進實踐,以實踐帶動學習。從而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學以致用

學習的目的應該是學以致用,因為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至高境界。青少年的學習更是如此,理想的學習狀態應該是有反饋的學習,而不是僵化的接受。因為知識可以創造無窮的價值,但隻有學以致用才能體現知識的價值,如果我們脫離現實,隻能讓我們的知識變成烏托邦,讓我們的理想變成烏托邦,讓我們的追求變成烏托邦,最終隻會害了自己。這對於正處於接受知識教育的青少年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其實,大多數青少年是缺乏學以致用的習慣和意識的。如果青少年能夠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起來,就會逐漸地培養自己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那麼,在下次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采取行動,運用自己身上潛在的實踐能力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學以致用是一種能力。

學到的知識不能經過自己的思維整合,不能經過歸納、總結、引申、牽延等種種方法,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的有機鏈接,就不能稱之為自己的東西,所學從前門進入,徘徊一圈又從後門出去了,根本沒有知識的積累。長此以往,一部分青少年就會越學越吃力,造成惡性循環。所以,青少年應該把學以致用變成自己的一種能力。

當你能夠把學以致用變成一種學習的能力的時候,你就成功地掌握了正確的一種學習方法。學以致用不僅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更重要的學以致用還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如果能夠把學以致用真正的弄懂弄明白,那麼接下來的學習將會變得很輕鬆。

從學習中懂得人生,從學習中懂得實踐。然後養成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的好習慣,青少年的人生才能在不斷地學習和不斷地實踐的過程中變得更加精彩。所以,青少年在學習中應追求更高的學習境界,然後使學習成為一件愉快的事。

實踐出真知

世界上有些事情隻有當自己親自去實踐過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不知道的事情,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伸出你的雙手走出去,到實踐中去找尋你的答案。對於青少年則更是如此。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青少年就要努力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學以致用,這樣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獲。

有這麼一則寓言,說是有一個哲學家要過河,所以他就去河邊叫一個船夫。在過河期間,他想向船夫炫耀一下自己的博學多才,就問船夫:“你懂數學嗎?”“不懂。”船夫說。“你的生命的價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學家說。“你懂哲學嗎?”“更不懂。”哲學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一半!”

過了一會兒,來一個巨浪,一下子就把船打翻,哲學家掉在河裏。船夫就問:“你會遊泳嗎?”“不會,不會!”船夫說:“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全部!”

故事中的哲學家雖然自己滿腹才學,但是卻連最根本的自救都不會,最後也就喪失了寶貴的生命。連一點兒社會實踐都沒有,還去高談闊論自己的才學。其實,不懂得實踐的人,就算你有再大的能力,在實踐麵前,將永遠是一個零。

青少年隻要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就會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因為紙上的知識得來的終會覺得淺,要想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是得躬行。其實不聽不如聽之,聽之不如親眼所見,眼見不如認識懂得,認識不如親手變革的行動,學習達到了會幹、會做的程度,就到頭了,會做、會幹就意味著認識了、懂得了。這段話隱喻了知與行的關係。所以我們應該懂得所有真正的道理都是在實踐中得來的。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唯有永遠的學習,才能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用知識創造生活,你的人生就會樹立起永不沉淪的風帆。

偉大領袖毛澤東也這樣說過:“你要有知識,你就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由此可見,學會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是人們學習的一個必然要求,也是一種必備能力。否則,大腦裏的所有知識就沒有意義可言。

2大膽地進行創新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它不斷地推動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可以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的那一刻起,創新就從未停下過它的腳步。

愛因斯坦就是一個成功的創新者,他在25歲時敢於打破權威聖圈,大膽突進,提出了光量子理論,為物理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隨後他又不顧一切銳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影響世界久遠的相對論,成為創新界的典型。

著名的作家魯迅說過:“我們要感謝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的,有了創新,社會才能進步;有了創新,人類才能創造成功。進入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後,創新越發地顯示出它在新世紀中的偉大意義和作用,對於國家的棟梁之才——青少年來說,創新又是什麼?它意味著什麼?

大膽創新,就會有奇跡發生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幾乎人人口中都在呼籲創新。那麼,什麼才叫創新?創新是科技得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知識經濟社會的靈魂。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根本難以招架知識經濟的哪怕一點點挑戰。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倘若他們不懂得創新,不敢於創新,那麼我們的國家還談何發展?談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撇開這樣一個大的範圍,縮小到每個青少年的身邊,相信每個人都十分渴望成功,但是想要取得成功又談何容易?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成功的最基本前提——創新,那麼他個人的成功就無法獲得,還拿什麼來報效國家呢?

可能有些青少年會認為,創新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自己天生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是不可能創造奇跡的,這種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創新的能力並不是生來就有的。當然,這種能力和先天性確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但並非所有的創新能力都是由先天性決定的,它必須要有一個知識積累、社會積累的過程。可以說,一個人創新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後天的鍛煉中形成的。因此,過去不成功不代表未來不成功,現在成功也並不代表以後還會成功,隻有不斷創新,才能有持久的輝煌。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原本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木匠,出於對畫畫的熱愛而發奮練習,在沒有拜師的情況下,靠著堅強的毅力自學成才,最終成為國際上知名的畫家大師,還獲得世界和平獎。不過,麵對如此大的成就,齊白石老先生從來沒有滿足過,他不斷地汲取曆代名畫家的長處和亮點,並將其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從而改變自己作畫的風格。他60歲以後所作的作品風格,的確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的風格,到了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改變了一次,80歲以後再次出人意料地改革創新。總之,齊白石先生一生都在不停地改變畫風,出其不意地進行創新,據說他的一生共五易畫風,也正是因為齊白石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努力進取,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才更加成熟,自成一派。

齊白石先生的所作所為告訴我們:隻有不斷創新,才能持續成功。青少年要想讓自己具備創新的精神,就得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平時多在老師的指導下或自己動手組織一些小革新、小發明活動,也適當地鍛煉一下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不要總是局限於某一行為模式,要明白隻有敢想敢闖敢幹的人,才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

因為創新,所以精彩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改變你的想法,才能改變你的世界。”是的,隻有跳出傳統思維模式的框框,心中的天地才能廣闊無垠,畫地為牢,隻能將自己牢牢地困在一個圈子裏,如同一個井底之蛙,明明是自己愚蠢卻還嘲笑他人的無知。

1968年,全世界矚目的奧運會在墨西哥舉行,美國一位年輕的跳高選手迪克·福斯貝利,出人意料地在比賽時采用背對跳杆的方式,令在場所有的人都驚奇不已,因為當時的跳高選手全部都是采用由來已久的俯臥式跳高。結果,當成績揭曉的時候,他技壓群雄,贏得了那一屆奧運會的跳高金牌,從此也打破了舊有的跳高模式,徹底使這項運動得到了創新。事後,記者們紛紛采訪迪克·福斯貝利,他說道,在接受訓練的時候,他就不斷地在思考一個問題:跳高難道隻有俯臥式這一種跳法嗎?我能夠想出更好的方式嗎?於是接下來,他就開始不斷地做試驗,企圖解開心中的疑惑,結果他找到了,最終也成功了。迪克·福斯貝利敢於對傳統的跳高方式進行改革創新,使他從一個嶄新的、橫向的角度贏得了成功。

迪克·福斯貝利的做法讓我們看到了創新的力量,看到了成功的因素。其實不僅運動是這樣,不管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創新精神。創新有時候就是那麼靈光一現,偶爾一個奇思妙想也許就能夠創造奇跡,成為創新的來源。不過,奇思妙想並不等於是胡思亂想,更不是白日做夢,隻有思維活躍、不斷進取的人,才能正確地把握自己。

相信每個青少年都渴望自己能夠開拓一條成功大道,在這條道路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能否走得盡頭就看你的目標是否遠大,你的思維是否足夠開闊,你的夢想是否足夠大膽。隻有敢於拚搏,敢於創新,敢於和成功者對擂的人,才是人生當之無愧的強者,縱然最終沒能取得成功,但至少可以從成功者那裏學到想要的知識,為以後的成功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