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許多著名的畫家,其中不乏聞名後世的大家,宋時崇尚繪畫,因此收藏畫也成為一些文人官僚墨客的時髦風尚。當時有個名叫馬知節的官僚,他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畫。在他所珍藏的畫中,他最喜歡的是一幅唐代著名畫家戴嵩畫的《鬥牛圖》。隔一段時間就要展開這幅畫欣賞把玩,每次都讚歎不已,愛不釋手。久而久之,看畫人覺得畫中的牛也像善解人意,主人一打開畫卷,畫中牛便似真牛一樣躍然紙上,大眼圓瞪,牛角向前,躍躍欲試。
這一天,天氣格外的好,馬知節就把自己珍藏的字畫拿出來,在廳堂前一幅幅地展開晾曬,並把《鬥牛圖》放在了最顯眼的地方。正在這時,來了一位交租的農夫,連叫了他幾聲,馬知節都沒聽到,始終目不轉睛地盯在《鬥牛圖》上。農夫也把目光投向了這幅畫,他先是漫不經心地看了看,突然,睜大眼睛,仔細觀察起來,前後左右,換了好幾個角度。馬知節以為是這幅自己最喜歡的名畫吸引了農夫,便露出得意的神情。誰知,看了一會,農夫竟搖了搖頭,並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農夫這一笑讓馬知節感到詫異,他本來是想聽農夫的稱讚的,不料,農夫的臉上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態。他很氣惱,就問道:“你笑什麼?”農夫一聽馬知節問他,便連忙解釋說:“沒什麼,沒什麼,我不過是感到這幅畫上的牛樣子很特別,我還從沒看過這樣的牛。您千萬不要怪罪我。”馬知節聽了,感到農夫話裏有話,就繼續問他:“你根據什麼說這畫上的牛很特別,它特別在哪呢?”農夫一看馬知節沒有怪罪他的意思,便大著膽子說:“本來我是不懂畫的。但這幅畫,畫的是我最熟悉的牲畜,我們農夫每天都同牛打交道,真牛的生活習性我們最熟悉不過了。可這畫上的牛同真牛相差太遠了。”“這牛畫得像真的一樣,怎麼能說同真牛有差距呢?”馬知節一聽更糊塗了,心想,我就是看這幅畫上的牛真是太逼真了,才收藏它的,現在,你竟說牛畫得不像,我倒要聽聽你怎麼說。就對農夫說:“你說說看,差在哪裏?”農夫又看了看那幅畫,慢慢說:“牛在搏鬥時,總是用力將尾巴夾在兩腿中間,憋足了勁相鬥,在這種時候,即使最強壯的大力士也不能把牛的尾巴拽出來。可你看,這幅畫上的相鬥的牛全揚著尾巴。這不是搏鬥時的牛,卻叫《鬥牛圖》。所以,我看這幅畫畫得不好,同實際不符,盡管牛畫得很像,但生活習性沒畫出來,也就引人發笑了。”農夫一邊說,一邊指指點點。還一再邀請馬知節到田野裏去轉轉,看看真正相鬥的牛是什麼模樣。
馬知節聽了農夫這一番話,由剛開始還有點生氣,覺得農夫不懂畫。後來想想越佩服起農夫來。他心想,即使是名畫,在真正了解生活的農夫眼裏還真是遇到了“行家”。農夫不懂話,農夫懂生活。他還是十分感謝農夫的坦言相告,並對農夫對事物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了解給予了稱讚。
簡 評
脫離實際,靠主觀假設和猜想去創作,自然會鬧出笑話。中國古代曾有過一種說法叫做“韓馬戴牛”,其中的“戴牛”就是指唐代著名畫家戴嵩畫的牛,可見影響之大。可“戴牛”卻被一介農夫看出了紕漏,連封建官僚馬知節聽了農夫的話,也不得不點頭稱是。這說明一個道理,實踐出真知,閉門造車要不得,關門畫牛自然也不能得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