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有一個射箭能手叫更羸。 有一天,更羸和魏王一起站在高台的下麵,他抬頭看見一隻大雁在天邊飛。更羸對魏王說:“我為您拉弓放空箭便能把雁射下來。”
魏王有點懷疑地問:“你的射箭技術已經達到這種高超的地步了嗎?”
更羸回答:“是的。”
過了一會兒,有一隻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操起弓,空發一箭,拉滿弓弦,虛射一箭,雁應聲而落。
魏王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驚歎道:“箭術難道真的可以達到這種地步?”
更羸回答說:“大王過獎了,其實,我剛才射的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
魏王問道:“先生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說:“我觀察,這隻大雁在空中飛得很慢,叫聲淒涼。飛得慢,是由於舊傷口疼痛;鳴叫悲傷,是因為它失群成了一隻孤雁。它的舊傷未好,而驚魂未定,是一隻帶著傷的大雁,所以,聽到弓弦的響聲,猛地往高處使勁飛,使得沒有痊愈的傷口破裂,傷痛難忍,就從天空跌落下來了。”
簡評
這則寓言說明,在處理事物時,隻要透過現象深入到本質,掌握住對方的弱點,對症下藥,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有可能事半功倍。同時也說明學習要善於觀察,才能學得精到。比如射箭,因為善於研究大雁的飛翔姿勢、動作快慢、叫聲特點等,才有虛箭射雁的本領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