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想要去攻打越國,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的謀士杜子。杜子問:“大王既然想出兵越國,那麼理由是什麼?”楚莊王說:“越國目前政治腐敗,兵力不足,正是攻打的他們的好機會,我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杜子又問:“大王有成功的把握嗎?”楚莊王十分自信地說:“當然有把握。越國眼下正不堪一擊,我出兵必定是馬到成功!”
看著楚莊王目自信的樣子,杜子語重心長地說:“大王,您所說的情況並不全對。越國目前的狀況是很糟,可是反觀我們楚國的情況也很不是很樂觀。人的智慧與人的眼睛一樣,一個人可以常常深謀遠慮,但往往想不到眼前的困憂,這就像人的眼睛常常看得很遠卻難以看清自己的睫毛一樣。大王您很清楚地看到越國的危機,卻對楚國的不足缺乏足夠的分析。您仔細想想,楚國的軍隊其實並不強大,曾被秦國、晉國打敗,還丟失了幾百裏的疆土,這正是兵力不強的表現啊?但是楚國的政治也不見得清明,像莊(足喬)(jue)這樣的大強盜,都可以在楚國之內橫行,肆意違法,各級官吏卻對他毫無辦法,這是政治腐敗的表現啊。依我看,楚國的情況要比越國更加糟糕,大王您看不到這些,卻還想著要對越國用兵,這不正像目不見睫那樣缺乏自知之明嗎?您是否想到這樣一點:別的國家也會像您對越國的考慮一樣,對我們楚國也正虎視眈眈呢?因此,大王的最要緊的事情應是認真把楚國的事辦好才對!”
杜子的一番話,說得楚莊王如夢初醒,心服口服,他決定打消攻打越國的念頭,加強對楚國的治理,使楚國真正強大起來。
簡評
“目不見睫”是對“遠視眼”很好的比喻。光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見自己眼下的事情,看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則很難;考慮問題常常想將來很遠的事,卻難以把握眼前的情況。這種對待問題的態度和思維方式往往會導致舍近求遠,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