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代號“鐵甲艦”(2 / 3)

1941年12月,希特勒給地中海戰區德軍下達指令,規定1942年的任務是:“取得意大利南部到北非之間的製空權和製海權,將其牢牢地掌握在手裏,以保證通向利比亞和昔蘭尼加海路的安全,尤其要不惜代價壓製馬耳他……切斷敵人經過地中海的交通線以及英國從托布魯克和馬耳他實施的補給。”該指令同時任命凱塞林元帥為德軍南線總司令。此外,德軍統帥部將第2航空隊派往西西裏,旨在協同意大利艦隊作戰,加強對馬耳他島的攻擊,對其實施海、空封鎖,想以此擊垮馬耳他島。

德軍在1942年上半年對馬耳他島實施了一係列狂轟濫炸,摧毀島上大量英軍作戰飛機。5月中旬,凱塞林認為他已完成了摧毀馬耳他防禦的任務,遂將第2航空隊的部分部隊調往東線。軸心國停止了對馬耳他的密集突擊,放鬆了對該島的封鎖,使該島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英國趁機加強該島的空、海軍兵力。與此同時,美國航空兵也陸續投入地中海作戰。5月底,盟軍再次在整個地中海建立了空中基地,恢複先前的戰鬥力和防禦力。尤其是在馬耳他島,從4月19日到6月5日,航空母艦給島上一共運送了178架戰鬥機。更為重要的是,調往馬耳他的新型魚雷機具有更大的作戰半徑——從1939年的100海裏達到1942年的400海裏,超越了整個地中海的範圍。因此,軸心國的運輸船即使采取最遠的迂回航線也難以逃脫英國飛機的攻擊,甚至連拜爾迪耶、托布魯克和馬特魯港內的軸心國艦船也難逃脫被攻擊的命運。軸心國實際上已不可能保護船隊免遭英國飛機的襲擊。凱塞林隻好集中力量轟炸該島的機場。在一次轟炸中,德機共投擲7130噸炸彈,摧毀地麵的17架飛機。但是,德國轟炸機同時也遭到英國戰鬥機的有力反擊,損失飛機65架,而英軍僅損失36架“噴火”式戰鬥機。到7月15日,德國轟炸機不得不實行打了就跑的戰術,以維持原有的實力。

6月中、下旬,軸心國在北非取得勝利之後,猶豫不決,終於放棄占領馬耳他島的“大力神”計劃。馬耳他島的守軍和居民憑著英勇無畏的頑強精神,經受住敵人無數次的打擊,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7月初,英軍統帥部決定將4月至5月間被迫撤離馬耳他島的潛艇重新派回,恢複該島的進攻基地的作用。7月20日,第一艘潛艇抵達馬耳他。潛艇部隊的作用很快便顯露出來:8月份,共擊沉7艘軸心國運輸船,總噸位達40043噸。到9月份,馬耳他已完全恢複了它作為水麵戰艦、潛艇和戰鬥機基地的作用。

吹響意大利的挽歌

自從1942年6月英國開往馬耳他的兩支護航船隊被擊潰以後,英國沒有再進行例行的護航戰役。高射炮彈和航空汽油等重要物資是由快速水麵艦艇和潛艇運往馬耳他的。然而,守軍麵臨的饑餓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從3月到8月隻有兩艘受創的補給船開到馬耳他,補給的物資遠遠不夠。島上尤其缺乏麵粉和彈藥,假如得不到及時足夠的補給,英國守軍很難堅守下去。於是,英國政府決定在8月中旬再進行一次護航戰役,派一支龐大的運輸船隊去馬耳他,行動代號為“基石”。英軍統帥部深知,隻要昔蘭尼加控製在軸心國手中,船隊從東部進入馬耳他島是絕對不可能的,6月的“精力旺盛”護航戰役已證明了這一點。英國船隊必須集中力量從直布羅陀打開一條通路。為此,英國集結了一支包括現代化巡洋艦和強大的驅逐艦在內的龐大的護航隊,用以對付意大利戰艦。同時,英國和埃及大力加強馬耳他島的空軍力量,以支援“基石”行動,希望可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