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北京京劇院的看家戲《畫龍點睛》(1 / 1)

畫龍點睛(字一)矓

傳說南朝梁張僧繇在牆上畫了四條龍,沒有畫眼睛,在他人要求下為其中兩條龍點上了眼睛,這兩條龍就飛上天了。後來用“畫龍點睛”比喻說話、畫畫、寫作時在關鍵地方點明要點,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此謎以“龍”字為主體,“點睛”即加上“目”字,成底句“矓”字。其簡明扼要,有灑脫之風。

《畫龍點睛》劇情:十年戰亂後,李世民初臨政,改元貞觀,深感治天下少賢能,國事艱難。詔令百官上條款,不問天意問民間。宮門外設下招賢館,但願得濟濟人才到長安。他微服私訪,體恤民情,減輕賦稅,懲治汙吏,重用賢能,遂使唐朝走上貞觀之治。

《畫龍點睛》根據孫月霞編寫的呂劇,由王雁改編、導演,北京京劇院一團演出。張學津扮李世民,閻桂祥飾四娘,王文祉飾馬周。李世民的唱詞非常口語化,又有幽默感,體現了現實中真相與假象的懸殊,如:“訪賢訪出了個地頭王,真皇上遇見了土皇上,我的官倒把我敲詐光,倘若是孤為平民一百姓,渾身是口何處去訴冤枉。”此劇榮獲1990年文化部首屆文華獎、北京市新劇目演出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