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提高作文能力故事推薦5
81.最長的對聯
中國最長的對聯,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鍾雲舫所寫的一副長聯——《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共1612字。
這幅長聯是鍾雲舫在獄中沒有任何一本書籍可供參閱的情況下寫的。此聯在一天裏寫成,又修改了七八天。他在長聯前有一序:“飛來冤禍,理所不解,偶一觸念,痛敝心肝。遲遲春日,藉此搜索枯腸,欲其不以冤情攖念耳。以淚和墨,以血染紙,計得一千六百餘字,明知拋查取厭,而故曼其詞,謬欲以長製勝,閱者笑我之無恥,當諒我之無聊也。噫!”突如其來的冤禍使鍾雲舫成為囚徒。每當想到這情理難容的事,肝膽欲裂。為了擺脫精神上的折磨,他決計搜腸寫一副長聯來排除苦悶,排遣難挨的時光。這浸滿淚水和心血的1612字,便是此種心境下的產物。
82.中國最長的詩歌
中國最長的詩歌,是藏族史詩《格薩爾》,又稱《格薩爾王傳》。
這首長詩大約產生於11世紀以後,是一部說唱體詩歌。至今已收集到150萬行,1500多萬字。其內容是敘述天帝之子格薩爾大王,下凡投生,反抗種種邪惡,在完成了救護百姓的大業後重返天國的豐功偉績。格薩爾王極其高大的英雄形象,是藏蒙人民中勇敢、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其語言韻散相間,生動形象,人物對話亦為唱詞,富有詩意。
這部長篇敘事史詩,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但大部分仍流傳於民間藝人的說唱,國家已把《格薩爾》的收集、整理工作,列為科研重點項目。
83.甲骨文的發現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有一天,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為國家最高學府,祭酒相當於今大學校長)王懿榮患瘧疾,請醫生來看病,醫生為他開的處方中有“龍骨”藥一味。王懿榮待抓藥的人回來後,拿起龍骨觀看,忽然發現“龍骨”上麵有一些刀刻的痕跡,再仔細觀察,這些刀痕繪形意味濃厚,但又不是圖畫。經過初步思索、分析,他認為這些痕跡,可能是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字。
王懿榮是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專家,他馬上派人去把藥店的“龍骨”全部買回來,經過細心研究,終於發現,這些“龍骨”全是些龜甲和獸甲,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圖案和符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大多為“卜辭”,是商朝奴隸主貴族向他們的祖先或鬼神占卜或祭禮的記錄。後人把這些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
這些甲骨是從哪裏來的呢?原來,它們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西北的“殷墟”,殷墟是商朝都城所在地,早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就被當地農民發現。農民以為是“龍骨”,可以治病,便賣到藥店。當時,王懿榮曾以每字二兩銀子的高價搜求甲骨文,甲骨文便為世人所重視。
84.三味
有一篇課文叫《三味書屋》,同學們往往對此產生疑問:這“三味書屋”是什麼意思呢?對此問題,老師們的看法也不一致,大體上有如下幾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古人把經書比作肉湯,把史書比作肉塊,把子書比作肉醬,說讀這三類書正如品嚐這三種美味一樣,取名“三味書屋”,寓含博覽群書之意。
第二種解釋認為,讀經書味如稻粱,讀史書味如肴饌,讀子書味如醯(xī)醢(hǎi),也是博覽群書之意。
第三種是許欽文在《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一書中說:“大概是把經書、史書、子書比喻作食物,經書是米穀,史書是菜蔬,子書是點心。”他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加上“大概”二字。
第四種解釋說,魯迅的塾師壽鏡吾老先生認為“讀書有味”,加之屋後園中梅花有味、桂花有味,合起來便是“三味”。
第五種解釋說,三國時董遇曾說過:“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人們應當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努力學習,切莫讓寶貴時光白白流失。宋朝蘇軾對此極為讚賞,曾作詩說:“此生有味在‘三餘’。”後來,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認為“為學當以三餘”,並將其書屋取名為“三味”。
以上種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正確呢?我們先來看看古人對“三味”的解釋。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序中說:“無若詩書之味大(同“太”字)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也。”宋朝文學家李獻臣所著《邯鄲書目》中也說:“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
太羹是古時祭祀所用的肉汁。折俎指帝王士大夫宴禮時,將牲體關節解開,折起來盛在器皿中,俎是盛犧牲的禮器。醯醢是調好味的肉醬,醯是醋,醢是肉醬。“三味”的意思即經、史、子三種書猶如佳肴,讀書正如品嚐美味。由此可見,上文中第一種解釋是正確的。
另外,“三味書屋”的橫匾兩旁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清楚地說明詩書是有味的太羹,也是對“三味”一詞最好的解釋。
85.“四角號碼”的創始人
人們常說“四角號碼”檢字法是王雲五發明的,其實它的創始人應當是著名學者高夢旦(文學家鄭振鐸的嶽父)。
高夢旦,福建長樂縣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入商務印書館,曆任國文部部長、編譯所所長、出版部部長等重要職務。他主編過小學教科書,提倡新曆法、簡筆字,主張改革電報用碼及度量衡製度等,創立“四角號碼”檢字法則是他一生研究實踐的重要成果之一。
高夢旦立誌改革漢字檢字法,始於少時。那時他為長兄翻譯電報,他說每遇難檢之字,必須輾轉尋覓,如“高”字,查來查去,均不可得。最後始知高為部首,且一部僅此一字。於是他便立誌改革,在進入商務印書館後,他建議編纂《新字典》、《辭源》,自己也參與其中。在編纂辭書中,他又發現原部首檢字法有不科學、不合理之處。他經過長時間苦思,把《康熙字典》中的214部,按字形相近合並為80個部首,並確定它們上下左右部屬,成為四角號碼的雛型。又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數易其稿,覺得這種檢字法雖比以前簡便得多,但還不夠成熟。直到民國10年(1921年)王雲五應聘為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王氏也有興趣研究漢字檢字法,高夢旦便把自己苦心鑽研所得供王氏參考。王氏就在他原稿的基礎上加以改正補充,於民國15年(1926年)成功創造出《四角號碼檢字法》。所以王氏於《四角號碼檢字法》單行本出版時,特於書首鄭重指出:“高夢旦為本檢字法附角之發明者。”
86.諡號
諡號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了後,朝廷或後人按其生前的功績,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諡號起於周朝末年,東漢、宋朝較為盛行,惟有秦朝不許後人用褒貶的字眼來議論先皇的善惡。所以秦始皇、秦二世沒有諡號。
87.“華僑”的由來
我國人民移居國外,曆史悠久。但在唐宋之前,移居於國外的華人,還沒有固定的稱呼。唐宋以後,多數國人自稱為“唐人”,這是因為唐代盛世,聲譽遠播國外,後來海外各國便稱中國人為唐人。
當時的華僑亦自稱唐人,他們對祖國習慣稱呼為“唐山”,因而也就稱自己為“唐山人”。到了明清時期,仍多稱“唐人”、“唐山人”,但也有稱為“華人”、“中華人”的。清朝末年及之後,又有“華民”、“華僑”、“華工”等稱謂。
“華”與“僑”兩個字,就其單詞的含義來說:“華”是中國的古稱,“僑”是客居、寄居的意思。在唐宋之前就把寄居在他鄉的人稱為“僑人”或“僑士”。東晉時,北方流亡者大量南下,皇室統治者便在當時的揚州和荊州設了很多“僑郡”、“僑鄉”來安置他們,這是使用“僑”字的開始。隨著移居國外人數的激增,“華”與“僑”二字被聯在一起,用來稱呼旅居在國外或寄居、客居的華人。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華僑”一詞是在1883年,鄭觀應在給李鴻章的轉奏清室統治者的奏章中有“華僑”一詞。1904年,清外務部又在一份奏請《在海外設置領事館》的折子裏提到“在海外設領,經費支出無多,而華僑收益甚大”。從此以後,“華僑”一詞便成為普遍寄居海外的中國人的一種專稱了。
88.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故事
敦煌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隻要看到姿態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是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淨土世界裏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讚,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淨土世界裏,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衝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