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人定勝天:二十億老鼠闖洞庭的故事(2 / 2)

在心理學看來,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實際上是人對待自己態度的外化。對自然取這樣一種輕視態度的人,在性格上往往也對自己的生理心理本能等,取同樣的一種輕視態度。他們相信堅強的意誌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夠完全克製自己的本能,能夠超越自己的生物性,能夠做到按照生理規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句話,相信奇跡。這樣的人,的確會有異乎尋常的力量,也的確有可能創造一些奇跡。但是,正如狂風大雨是不能很持久的,這種輕視身體和自然的行為,在自己的身體上,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在自己的心理上,會傷害自己的心理;而把這個態度用在外部自然上,也會傷害自然的平衡。聰明的教練不會讓自己的運動員過度訓練,聰明的決策者也不會讓自然界過度負載。

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這樣一種性格,你很容易猜到我怎麼說,對了,還是自卑的補償。自卑補償者為了讓自己超越自卑,需要刻意地自大,刻意地顯示自己不僅不差,而且是極度的超凡脫俗、不同凡響。當然,自卑是藏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的,而在他們的意識中,卻感到自己是可以超越自然規律的。就像秦始皇嬴政,最後居然病到想超越死亡,得到不死之藥,或者像上世紀50年代的某些中國人,以為可以畝產幾萬斤糧食。

這種人對待自己的另一個態度,是他們會竭盡身體的、心理的力量,把所有其他的一切視為幹擾的情緒和欲望壓製住,讓幾乎全部的力量用於某一個目標,由此獲得極大的力量並得到成功。就像我們現在的家長希望孩子做的,就是不要做家務,不要玩電腦,不要聽音樂,不要打球、遊泳,不要學課外知識,當然更不要早戀,全心全意地應付高考。這個思路,和上世紀50年代的思路是一致的,那時的想法也是,不要享受生活,不要花前月下談戀愛,不要浪費一點時間,全心全意地投身於勞動中去。對待大自然,那時也是同樣的態度,不需要保留美麗的湖水,不需要保留廣袤的草地,不需要自然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而要竭盡大自然所能付出的所有力量,為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和鋼鐵等物資服務。他們追求極限的人生,也追求把自然使用到極限,不留白,這是他們的性格所決定的。

創造奇跡,聽起來豪邁而激動人心,不過,我們如果能看到人的內心深處,就會發現這些想創造奇跡的“自卑補償者”,實際上正是因為自卑才需要創造奇跡。他們潛意識的邏輯是,隻有奇跡才能挽救他們的命運。因此,他們需要奇跡,他們經過奮鬥也的確能創造暫時的奇跡。但是,因為內心中不能化解的自卑,他們其實也不是真正地相信自己能有美好的生活,也許最後他們會莫名其妙地自己毀壞了自己創造的奇跡。當然,那些破壞了自然平衡而創造的奇跡,最後也還是由大自然來負責毀壞。

“竭澤而漁,豈不得魚,明年無魚”,人從大自然中強奪的一切,都必然受到大自然的報複,洞庭湖中浩浩蕩蕩的老鼠大軍,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先遣隊。它們前仆後繼,踏著死去同伴的屍體,衝上大堤,也可以說是在“替天行道”,替大自然奪回它們的領地。對這些可怕的人類敵人,我也不得不心存一份敬意。

§§輯二 都是仁愛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