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性弱點懶散拖延(1 / 2)

星星點燈

人的惰性是一種可怕的精神腐蝕劑,使人整天無精打采,生活消極頹廢,甚至使人性低落到不如其他動物的層次。美國科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富蘭克林(BenjaminFranlin,1706-1790)就曾經說過:“懶惰就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我們的身體。”

要點一:凡事不能拖到明天

你打算什麼時候實現夢想呢?你在等什麼?還有什麼沒準備好?你在等待別人的幫助還是等待時機成熟?

最消磨意誌、摧毀創造力的事情,莫過於擁有夢想而不開始行動,凡事都等到明天在開始。

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的可怕習慣,就是遇事明明已經計劃好、考慮過、甚至已經做出決定了,卻仍然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不敢采取行動。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不敢決斷,終於陷入失敗的境地。

很多人喜歡訂計劃,在周密、工整的計劃中獲得部分滿足。但是如果不能將計劃變為行動,在若幹年後看到這張紙隻會感到深深的失落,尤其是,當同時起步的朋友已經實現了夢想的時候。

成功者都能理解這句格言:“拖延等於死亡。”

“整個事情成功的秘訣在於形成立即行動的好習慣,才會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而另一些人的習慣是一直拖延,直到時代超越了他們,結果就被甩到後麵去了。”成千上萬的人都擁有雄心壯誌,為什麼很多人沒有如願以償,甚至在溫飽線上掙紮?其中大多數人一直在拖延行動。並不是不想行動,隻是想過一段時間再開始,這樣一晃就是一生。

經常聽人說:“我知道今天該做這件事,但是今天我情緒不好、狀態不好、條件不好、這樣那樣不好,這件事肯定做不好,還是以後再說吧。”於是他開始拖延。他把該做的事放在一邊,去做那些比較容易、比較有趣的事。

這件事也許比較乏味、比較難,但是,一件事值不值得做,不在於它能帶來多少樂趣,而在於它對人格發展、自我完善的作用。

其實他隻需要強迫自己做一次,就能找到行動的感覺了。一件看起來很難的事情,有時候隻需要幾分鍾就可以開個頭,就能讓他進入行動的狀態、踏上成功之路的第一步,但是他拖延了一輩子也沒付出這幾分鍾。對他來說,行動為什麼這麼難?因為行動就意味著要承擔一係列的責任,他下意識地懼怕承擔責任。

造船廠有一種力量強大的機器,能夠把一些破爛的鋼鐵毫不費力地壓成堅固的鋼板。善於行動的人就像這種機器一樣,異常堅定,隻要決心去做,任何複雜困難的問題都無法阻止他們。

一個目標明確、胸有成竹、充滿自信的人,絕不會把自己的計劃拿出來與別人反複討論,除非他遇到了比他見識高得多、比他能力強得多的人。他有主見,迫切需要行動。不會在徘徊觀望中浪費時間,也不會在挫折麵前氣餒。隻要做出了行動的決定,就勇往直前。

要點二:具有實幹精神

富蘭克林強調實幹精神,而他自己就是一個實幹家。在印刷所打工時,他迅速、出色地掌握了專業技能,憑實力成為領高薪的工頭。在上班時間他以最高的效率工作,在業餘時間他抓緊時間讀書。他用自己掙的錢買機器設備,籌辦自己的印刷所,並且在競爭中獲勝。從小到大,在印刷所工作、博覽群書、筆耕不輟,使他成為極其嫻熟的印刷技師和出色的寫手。創業初期,他插手印刷所和報紙的一切事務——撰稿、編輯、策劃廣告、排字、印刷、修理設備……那些簡陋的印刷機難免會出一些故障,他就是通宵達旦地工作也要爭取解決故障、按時完成業務。他沒有時間去娛樂場所,沒有時間和人閑聊,沒有時間釣魚打獵,隻把少得可憐的閑暇時間用於讀書。總之,他一直在行動。他在科學上的貢獻更是舉世矚目,如果沒有實幹精神,他無法做出這麼多的貢獻——他揭示了電的本質,提出了“正電”和“負電”的概念,用普羅米修斯式的行動揭開了雷電的秘密,在光學、熱學、聲學、數學、海洋學、植物學等方麵都有造詣,還發明了避雷針、新式火爐、電輪、三輪鍾、雙焦距眼鏡、自動烤肉機、玻璃樂器、高架取書器、新式路燈……一個人身上集中了如此之多的成就,實在令人驚訝。

“每天早晨起床後,”金斯利說,“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有事做,強迫自己工作並盡最大努力做好,可以培養自控能力、勤奮、意誌力等各種美德。在懶惰的人那裏,是沒有這些優點可言的。”

要提升自己的人格、發展自己的個性,最重要的是立即采取行動,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你缺乏勇氣、忍耐力、魄力、決斷力,那就磨練自己具備這些能力。

要點三:勤奮會帶來喜悅和成功

人們有一種錯誤的觀點,以為天才不需要勤奮與苦幹,這種思想斷送了不少人的大好前途。有些青少年以為,天才能幹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於是,隻要自己也是天才的話,不費吹灰之力就會成為偉人。他們認為,天才不需要刻苦學習,在不經意中,就能取得巨大成績;或者為生活所迫,才偶爾拿起筆來揮舞一番,隻要生活境況稍一改善,就重新貪圖享樂起來;或者作息毫無規律,要麼到處遊蕩,要麼在火爐邊胡思亂想。他們甚至認為,天才生來就對規則和體製深惡痛絕,反對束縛,要求“瀟灑自如”,對糾纏細節、辛勤勞動不屑一顧。隻要輕鬆一躍,成功就唾手可得,這真是些幼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