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人性弱點不思進取(2)(1 / 2)

許多人都不滿足於現狀,正是由於這種不滿,才促使我們去觀察周圍的世界。起初對一些事物的認識似是而非,不能有一個明確的、係統的判斷。所以要想確定你自己的誌向,想像力的訓練是不可或缺的。

有多種夢想,就有多種機會,也就有了多種選擇,即使是別人從沒見過的。有夢的生活,充滿希望與熱情。如果你有夢想,即使不能實現,也是會給人以追求和動力的。

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了夢想。鋼鐵大王卡耐基15歲的時候便對9歲的弟弟大談其夢想中的卡耐基兄弟公司,憧憬著賺很多的錢,實現自己許多的願望。給自己買許多的童話書,給弟弟買許多的玩具,更重要的是給父母買一輛馬車。

兄弟倆樂此不疲地玩著夢想中的遊戲。而這種夢想總是激勵著他們努力地工作,追求著自己的理想。當機遇降臨到有準備的兄弟身上時,他們便輕而易舉地抓住了它,就真的像他們在談到夢想時所說的那樣。

“我的心願是做鐵路公司的老板。你以為我做了司機便滿足了嗎?”說這句話的青年當時連司機都沒有做到。他在鐵路上幹了4年後,還隻是最下等火車上的一個加炭工,月薪40美元,一個年老的鐵路工人曾挖苦過他說:“你現在做了添加煤炭的工人就以為自己發財了嗎?老實告訴你吧!照你現在這種水平、這種位置,再做五六年大概隻會是開到100元月薪的司機;如果幸運不被開除的話,還可以一生安然地做司機,別的你就不用指望了,這就是你的命啊。”

聽這些話的青年便是佛裏蘭。後來他的話在他的追求下實現了。他聽說自己可以經過幾年的努力得到一份安穩的工作,內心滿足,但並不很樂觀。他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奮進,終於坐上了大都會電車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一種對現實不滿的態度、一顆不安的心使他朝著他的理想勇敢奮進。

不滿足現狀使人積極進取,不滿足便要求改變。改變成為夢想中的形式。要實現夢想便要不懈地努力,用汗水與勤勞這一紐帶把現實與夢想聯係起來。

要點五:永遠保持一顆進取的心

1944年4月7日施羅德出生在下薩克森州的一個貧民家庭。他出生後第三天。父親就戰死在羅馬尼亞。母親當清潔工,帶著他們姐弟二人,一家三口相依為命。

生活的艱難使母親欠下了許多債。一天,債主逼上門來,母親抱頭痛哭。年幼的施羅德拍著母親的肩膀安慰她說:“別傷心,媽媽,總有一天我會開著奔馳車來接你的!”40年後,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施羅德擔任了下薩克森州總理,開著奔馳車把母親接到一家大飯店,為老人家慶祝80歲生日。

1950年,施羅德上學了。因交不起學費,初中畢業他就到一家零售店當了學徒。貧窮帶來的被輕視和瞧不起,使他立誌要改變自己的人生:“我一定要從這裏走出去。”他想學習。他在尋找機會。1962年,他辭去了店員之職,到一家夜校學習。他一邊學習,一邊到建築工地當清潔工。不僅收入有所增加而且圓了他的上學夢。

四年夜校結業後,1966年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夜校學習法律,圓了上大學的夢。

畢業之後,他當了律師。32歲時,他當上了漢諾威霍爾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回顧自己的經曆,他說,每個人都要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而不是通過父母的金錢來使自己接受教育。這對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通過對法律的研究,他對政治產生了興趣。他積極參加政黨的集會,最終加入了社會民主黨。此後,他逐漸嶄露頭角、步步提升。1969年,他擔任哥廷根地區的主席,1971年得到政界的肯定,1980年當選議員。1990年他當選為下薩克森州總理,並於1994年、1998年兩次連任。政壇得誌,沒有使他放棄做聯邦政治家的雄心。1998年10月,他走進聯邦德國總理府。

正是進取心——由永不停息的自我推動力,激勵著施羅德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這是神秘的宇宙力量在人身上的體現,這種動力並不是純粹的人為力量能創造的。為了獲得和滿足這種力量,我們甚至願意放棄舒適乃至犧牲自我。我們每個人都感到,我們都需要這種激勵,它是我們人生的支柱。

一旦我們有幸受這種偉大推動力的引導和驅使,我們就會成長、開花、結果。進取心帶來的激勵也存在於我們人體內,它推動我們完善自我,追求完美的人生。但如果我們無視這種力量的存在,或者隻是偶爾接受這種力量的引導,我們就隻能使自己變得微不足道,不會取得任何成果。並且,這種向上的願望,這種至高無上的力量,也有可能會消失。一旦染上了懶惰的習性,我們就會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