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教材,挖掘科技含量
對科學知識感興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花,來自於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和對事實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了解。語文教材為我們的科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吃透教材。就拿蘇教版第九冊語文來說,教材26篇課文中,其中有9篇文章中都含有一定的科學知識。有關於自然方麵的,有關於氣象方麵的,有關於環保方麵的……這些課文,有的講述了科學家小時侯的故事如《裝滿昆蟲的衣袋》,透過語言文字我們不難看到科學家的聰明,智慧的火花,對科學的執著態度,尊重事實,注重調查的科學方法,不畏艱難,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這一切無不使學生深受感動和敬佩,無不激勵和促動著學生行為。除此之外,在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如介紹環保方麵的《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介紹發明創造的《吊燈和鯊魚》;介紹現代科技知識《信用卡》;介紹文物方麵知識的《莫高窟》……歸納起來簡直就是一本科學的百科全書。這些知識,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眼界,濃鬱了學生的科學文化底蘊。語文教材中的這類課文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科學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把握人物的精神魅力,培養科學興趣
行為科學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常常主宰著學業和事業的成敗。科學情感更是—切科學行為之源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學生科學情感的培養。在教學科學家的故事的文章時,我就是引領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去體會課文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把握科學家的精神實質和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讓科學家們成為他們的榜樣和偶像,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之情。例如,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時,我就提出了“是什麼把法布爾引進科學的殿堂的”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通過課文中所舉的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的幾個事例的了解,特別是“法布爾為了抓住一隻會唱歌的蟲子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捉到一隻漂亮的小甲蟲高興極了,把這個寶貝放進蝸牛的殼裏,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回家好好欣賞……”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才把法布爾引進科學殿堂的。課後,學生收集科學家的故事,利用班會時間舉行“科學家的故事”演講比賽。由此,學生也明白了隻要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上目標專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實現的。法布爾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事業的執著,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學生的心中湧動著對科學家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了解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科學產生了興趣,那他們學科學,用科學就會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在學完《陳增巧破巫術》後,學生話匣子打開了:“老師,我有一次頭疼,奶奶說可能是去世的爺爺摸我的頭了,為了證實是不是真的,就用了兩根筷子豎在鍋裏,一邊叫著死去家人的名字,一邊用水從筷子的上頭淋,不一會,奇跡真的出現了,那筷子竟然站住了。奶奶說:“看,真是爺爺摸你的頭了。一定是你爺爺沒有錢用了想要錢了,晚上去少點紙錢給你爺爺,你的頭就不疼了。”晚上爸爸真的幫了我去燒了紙錢,第二天我的頭真的不疼了。老師,你說是不是爺爺摸我的頭呀?”有的說,我頭疼時,我的家人,用黃豆,一邊走,一邊丟,還不時的叫著家裏死去的家人的名字。然後還燒紙錢……針對此,我利用一節科技課讓學生專門自己做實驗。學生做了明礬寫字的實驗,筷子直立的實驗後,不約而同地對我說,回家一定告訴奶奶那種做法是迷信的,下次生病一定到醫院去,有的說回家做實驗,用事實說話,讓大人們不要再迷信了……自那以後,學生對科學越來越感興趣了,還經常找些有關科技方麵的課外書聚在一起探討研究,班上學科學的氣氛更加濃厚。
利用自然環境進行調查研究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內容講到了關於環境保護方麵的問題,教育我們要合理地、科學地利用自然環境,這樣,能造福於人類。反之,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例如學習《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後,老師又搜集了大量的有關水資源缺乏的資料,讓學生增加節約用水的意識。我還組織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走出校門,來到附近的張村河,親眼看看水資源的汙染問題,在活動中我們采集了水標本,請科學老師幫忙進行分析研究。學生通過調查和訪問,了解產生汙染的原因,寫出調查報告,並向鎮政府提出倡議,號召家鄉人民愛護家鄉,愛護水資源,在發展好鄉鎮企業的同時還要保護好自己生存的空間,采取科學方式進行綜合治理,以有利於經濟的更快發展。
開展語文競賽活動,滲透科技教育
語文競賽活動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全不受課程標準和教材的限製,它的存在和發展為開展科技教育創設了一個自由而寬鬆的環境,也為學生中的科技骨幹力量——一部分有科技潛力的學生提供了“冒尖”的機會和條件。
(1)科學兒歌朗讀比賽。
朗誦是小學階段經常舉行的一項比賽活動,讓學生朗誦愛科學的兒歌宣傳科技知識,有利於啟迪兒童的想象力,激發他們愛科學的興趣並培養他們為未來的科學技術現代化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
(2)電腦作文競賽。
當今時代已進入了高科技信息時代,電腦的運用已開始普及。開展電腦作文競賽,就是讓學生利用電腦直接作文,打破傳統的作文方式,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現代技術手段的優越性,激發科學興趣。
(3)設計機器人寫說明比賽。
興趣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欲望。當學生對現代科技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而且愉快地進行學習。機器人作為一種高科技的產物,越來越受到科學界的重視,也深受廣大小學生的喜愛。因此,我們舉行了機器人設計大賽並要求為設計的機器人寫上說明,將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愉快地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想象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對自己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種檢驗。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對小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進行科學啟蒙是小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語文教師,把語文教學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注重滲透,講究科學,鼓勵探究,在實踐中提高認識,不斷發展。因地製宜的科學教育是有效的,它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操作水平得到了鍛煉,創新精神得到了發展,科學素養得到了提高。雖然語文課不像科學課那樣直接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但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材的功能決定了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科技教育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自身固有特點,她猶如一縷春風,潤物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學素養。
6.物理課上的科技教學
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注重科學家名人軼事與物理史教學。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曆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與故事,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同時,在實際教學中,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例如近年的“神舟係列飛船與楊立偉太空旅行”,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與人文精神教育。
(2)突出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例如在講解光的直線傳播時,我讓學生舉出生產生活中,應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具體例子等。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積極組織開展物理課外活動
物理課外活動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學科滲透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1)科技小製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製作活動,如自製電鈴。自製平行光源。製作針孔照相機。製作潛望鏡。自製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
(2)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3)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