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校科技教學的指導2(2 / 3)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學習模式。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發現問題,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其目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模式,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教師、課本、教室三中心教學觀念,改變傳授型的教學方式,以適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筆者是一名中學生物教師,又是一位科技輔導員,除了在生物課堂上實施探究性學習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之外,近年來,為適應探究性活動的需要,我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嚐試。

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拓寬探究思路

創新並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衝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環境的天然保障。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的基礎。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新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探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創設好問題情境,以拓寬學生的探究思路。筆者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中就如何創設問題情境上嚐試著改變一些舊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生物課外活動教學方法與一般的校內課程一樣,也是傳授型的。比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如何製作植物葉脈標本、臘葉標本、透明浸製標本、蝴蝶標本等,然後示範。接下來學生依樣畫葫蘆,做得一絲不差的就是最好,學生不必動腦筋。其效果是學生思維呆板,活動結果都在預定之中,學生自然少有興奮、更無創新。

為改變這一狀況,筆者在“探究植物葉脈標本的製作”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河溝裏往往有一些爛葉片,撈起來用水一衝,也可得到葉脈標本,這是為什麼?能否考慮用浸泡的方法來腐爛葉肉?浸泡的溶液會有哪些?浸泡的過程須多長時間?哪些植物葉片適合用浸泡的方法來製取葉脈標本?這一下,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境中的問題,並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眾說紛紜,興奮異常!有的說用自來水來浸泡樹葉、有的說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說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說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說用堿溶液浸泡等等。這些方案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體現了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教師應及時鼓勵,以拓寬學生的思路。

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製作方法,筆者不以好壞來論斷,而是依據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結果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分析、比較、篩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實驗結果來得出結論,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製作。其製作結果當然再也不會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敗了!通過探究活動,最終得出池塘水和自來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細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堿溶液抑製了細菌的繁殖),白玉蘭葉片也是理想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設計方法並通過摸索進行製作興趣十足,對做成的標本歡喜有餘。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發葉脈標本的工藝品。這樣經過多次活動以後,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甜頭,對探究性學習產生了興趣,逐步養成了善於提問、勤於思考、樂於動手的良好習慣。葉脈書簽、葉脈畫框、葉脈花、葉脈燈罩、葉脈生肖等多種葉脈標本的工藝品應運而生,《探究用簡便方法製作葉脈標本的實驗》榮獲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三等獎。

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個性就沒有探究,探究過程往往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教師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同時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及特長。在此基礎上實施個性教育,引導學生發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發揮特長,給學生留有更大的選擇餘地和自由發展空間,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1)隻有科學方法,沒有標準答案。

非對即錯,學習隻追求一個標準答案和最高得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一大弊端,這一弊端不僅體現在學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師的教學中,嚴重阻礙了探究性活動的開展。筆者在生物課外探究性活動教學中,對學生們強調隻有科學方法,沒有標準答案。對各種問題的討論隻重視你思考問題的科學性、陳述問題的邏輯性,不強調結果的對或錯。這樣,打消了不少學生怕答錯問題讓同伴笑話的顧慮,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邏輯推理,把精力放在尋找論據上,廣開了“言路”。學生的思路漸漸活躍起來,敢於各抒已見,慢慢地進入了主體角色。為此,筆者在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過程中,隻要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於課本,就及時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勵,嚐試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例如,柑桔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用柑桔皮來噴殺螞蟻也是小孩子常玩的遊戲,在輔導科技活動時,有位同學突發奇想:能否用大劑量的柑桔油來噴殺蟑螂?在這種探究性思維的驅使下,我因勢利導,先講述柑桔油致死昆蟲的原因,然後引導學生大膽嚐試、大膽探究。同學們分別用類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蔥等來噴殺蟑螂,一個個興致勃勃,沒有被從書上找不到答案所嚇倒。幾經周折、幾經苦難,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誕生”了,在此過程中,不僅有一次次的探究實驗,還把環保型滅蟑液在小白鼠身上做實驗(以防對人體有毒害作用),最後在家庭中試用成功。一係列的探究過程完全符合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學們的科學意識提高了,對科學家那種嚴謹致學的態度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探究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獲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二等獎。

(2)培養學生動手動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才可能進行創造。探究性學習必須給學生提供既用腦又用手的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身經曆問題探究的實踐過程,從而獲得研究的初步體驗,加深對自然、社會等各種問題的思考與感悟,激發起學生探索問題的求知欲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創新精神,並養成獨立思考和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

在生物學課外探究性活動中,筆者注意讓學生既用腦又用手,在課程裏安排了一些小發明、小創造等既用腦又用手的活動內容。同時注意誘導他們做好用腦和用手之間的銜接,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