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強調的是,不要讓學生隻停留在形象思維階段,通過討論引發他們的抽象思維,才比較深刻。比如在講“氟溴碘”一節時的演示實驗,先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再由現象得出相應的性質,經過學生的熱烈討論,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學生分組實驗時,可利用實驗報告冊中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討論,先形成理論答案,然後再動手進行實驗驗證和探索。這是培養學生在實驗中的探究能力的重要過程。
(4)習題式討論法。
在講解習題中,讓學生發現問題或教師誘導出問題而引發討論的方法,謂之習題式討論法。這種討論法是主體作用發揮最充分的過程,是學生暴露知識缺陷、暴露思維的過程。思維能力是整個能力結構的核心,思維能力提高了,綜合能力也提高了。
在進行習題教學或試卷講評時,可把題目分類分段,在每講完一段題目後,留一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教師在教室裏巡回解疑,發現公共問題再引導討論。有些大計算題的隱含條件較多、解題思路不一、解題方法也較多。這時,可先由教師分析題意,給出一種基本解題思路、解法,然後發動學生共同討論。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革新教學思想。討論法耗用時間長,教師應舍得讓出時間和空間,讓出自己長期以來一直控製的角色。合理處理教材做到詳略得當。討論要盡量圍繞中心內容展開,教學重點要突出、強化。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靈活應用,就一定會把握討論法的精華,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16.利用“猜想”進行化學教學
初中學生正處於體力、精力迅速發展的時期,觀察敏銳,思維活躍,富於想象,敢於探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中表現出創造力的常常是少數人,而多數人則習慣於單純的吸收、記憶、理解教材所規定的知識。
最近的一次由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和中國科協進行的社會調查顯示,中國逾八成青少年缺少創造力,具有初步的創造人格和創造力特征的青少年比率比較低。這種現象並不完全是天賦素質的差異所決定的,而是長期以來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環境影響的結果。
正是那些麵麵俱到的授課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被動刻板的學習要求,壓製了學生的創造欲望。教師越是“講深講透”,越是抹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越不符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相反,現代科學實驗證明,人的創造力是可由訓練而獲得提高。通過有意識、有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有可能使學生在學習上取得飛速發展。運用猜想寓於日常的教學之中,正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方法,養成探究習慣,提高創造力的途徑之一。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方式。在初中化學中應用猜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知識積累,使他們的記憶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等多種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使整個思維活動處於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因此,應用猜想是落實學科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有效方法。
猜想的設置是一種教學藝術。它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一種孕育著迷霧而又引人入勝的情景,提出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問題。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從而運用直覺、聯想去猜測,去活化思維。老師則乘機誘導,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下麵舉例說明猜想在化學教學中的適時應用。
運用猜想總結物質的規律性
例如《一氧化碳》教學結尾,可以不用通常的泛泛歸納羅列,而是向學生描述下麵的情景:某夜晚,靠近房門的廚房裏,煤氣泄漏了相當一段時間。當主人從外麵進入並習慣性地打開門邊的電燈開關時,你猜想一下將會發生什麼情況?有的學生猜想主人會立即窒息在地;有的學生猜想房子會著火;有的學生猜想會引起爆炸等等。
老師請他們各自談談猜想的依據。這時學生就會一一道出CO有毒性;CO會燃燒,開電燈時產生的電火花會點燃CO;點燃不純氫氣可能引起爆炸,那麼點燃CO和空氣的混合物也有可能產生爆炸,就象電影中的鏡頭一樣……。在充滿想象的猜想中,學生對CO的有關性質作了全麵的回顧,並與實際生活聯係起來,既總結了規律,又加深了記憶。
上述猜想都是建立在類比、聯想的基礎上,根據兩事物的相同方麵,推論其他方麵;或者聯係相似、相關的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從而產生知識遷移,尋求正確答案。
運用猜想巧解化學選擇題
例題:X、Y兩種元素可形成甲、乙兩種化合物。已知在甲中X元素占4468%,在乙中X元素占3925%,若甲的化學式是XY2,則乙的化學式是()。
A、X2YB、XYC、X2Y3D、X2Y5
本題中X、Y的相對原子質量都是模糊的,無法通過相對原子質量的精確計算得出乙的化學式。所以要求學生通過分析題意,去猜想備選答案中哪一個是合理的。那麼從何著手呢?
教師可以提示:化合物中元素的質量分數與原子個數的比例有關,引導學生從甲、乙兩化合物中X元素的含量變化中去思索判斷。運用數學推理,學生猜測乙的化學式中X與Y的原子個數比肯定小於1:2。因此,可能的答案是X2Y5。
解析比較繁雜的化學習題時,可以啟發學生從已知的或相關的簡單條件切入,運用分析、綜合,進行猜想,從而發現複雜現象的本質或解決問題的方向。
運用猜想引入知識點
《化學肥料》一節講到鉀肥時,介紹農村中農民常用草木灰做鉀肥,因為草木灰的成分主要是K2CO3。那麼K2CO3的水溶液呈什麼性質呢?請大家猜猜看。初中生還沒有學過鹽類水解的知識,一開始自然感到困惑。這時教師點撥:我們所學過的鹽類,它們的水溶液酸堿性如何?有的學生聯想到純堿溶液呈堿性,而K2CO3和Na2CO3都是活潑金屬的碳酸鹽,因此大膽猜測K2CO3也是堿性的。
老師請他們用實驗來驗證他們的猜想。最後,再進一步告訴學生,銨鹽與堿性物質混和容易分解放出氨氣,所以,草木灰不宜與銨態氮肥混合使用,以防降低肥效。這樣,這部分知識學生就學的比較活了。
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因此要鼓勵學生有猜想的膽量、有不怕猜錯的勇氣,不斷開拓思維的空間。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時注意的問題
應用猜想必須建立在學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作為創新的階梯。要注重學生的認知結構,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情況,以便能有的放矢,猜而有得。在學生沒有獲得必要的知識準備,掌握必須的基本技能之前,讓學生去“猜想”,去“發現”,必然會陷入盲目的“嚐試錯誤”的學習之中。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勢必會受到挫傷。有積累才有創新,沒有紮實的基礎就談不上猜想。
猜想應著眼於教學內容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知識來設置。要抓住知識的中心,激發學生充分思維。例如為了說明化學反應與現象之間的關係,在教學酸堿中和反應時,設置這樣一個實驗情景:在一個盛有石灰水的試管中加入適量稀鹽酸,在另一個盛有石灰水的試管中先加一滴酚酞試夜,然後再加入適量稀鹽酸。
在實驗前要求學生猜想實驗可能產生的現象,並得出相關的結論。相當多的學生受“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常伴隨發生一些現象”的規律影響,以為石灰水和鹽酸的中和反應應該有現象。但是,出現什麼現象,兩種情況的區別又在哪裏,卻頗費思量。教師讓學生用實驗來檢驗自己的猜想,學生終於明白了化學變化不一定有宏觀現象,但可以創設一定的條件來加以反映。搞清了這個道理,也為學習用化學方法鑒別物質打下了基礎。
猜想的應用要根據課型、知識內容、教學要求,結合知識點、重難點、分化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猜想”的因素。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方式,把握一定的度。不同學生在猜想麵前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所以應靈活運用不同的猜想方式,最大限度使全體學生都把聰明才智用在創造性學習上,以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創新是人類思維的最高智慧之花。化學教學中運用猜想這一思維活動方式,有利於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自信心強,有強烈好奇心,能夠質疑和意誌堅強的新一代創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