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科普閱讀指導
1.學生閱讀的涵義
學生閱讀的定義
閱讀是從書麵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書麵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號變成聲音,後達到對書麵材料的理解。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製的。
閱讀時的眼動是一係列的跳動,跳動本身曆時很短,而且不能產生對文字的清晰視覺。對文字的清晰視覺都是在注視時得到的。
學生閱讀就是指特定人群學生這一群體的閱讀活動。
影響閱讀的因素
影響閱讀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點,如照明條件,文字的字體、型號等;文字材料的易讀度,如字詞的常用程度,句子的長短與結構的繁簡,命題密度(即在一定長度的材料中出現的概念數)等;材料的概括與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確定的閱讀目的等等。影響閱讀理解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閱讀者的知識基礎。此外,閱讀者的注意、記憶和思維也都是重要的內部因素。
閱讀速度的快慢
一般人的正常閱讀速度是200字/分,但受過快速閱讀訓練的人的一般閱讀速度是300字/分。但這要經過刻苦的訓練。先訓練默讀,做到不出聲音不受幹擾,專心致誌;再訓練讀目錄和標題,在閱讀中緊緊抓住段落的核心;再訓練掃描讀,像攝像機一樣工作,而不是數人頭式地閱讀,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再訓練段讀,用抓關鍵詞的方法,幾秒鍾就抓住一段文字中的關鍵詞,一次性閱讀一個段落。一點一滴地強化,才可能最終突破。
2.學生閱讀的意義
閱讀是一種源自於書籍、卻不限於書籍的人類行為。我們閱讀書籍,然而我們也閱讀繪畫、閱讀雕刻、閱讀音樂,還有,閱讀人。當
我們“讀一個人”,意味著不隻是看看他,認識他,而是要深入理解與他相關的種種。什麼時候,我們會不隻看看一個人,點點頭跟他打個招呼,卻會想要“讀一讀”他呢?顯然,第一,我們從芸芸眾生中挑出這個人,對他產生了高度的興趣;第二,我們覺得這個人跟我們的生命,有某種特殊親近的聯係。
需要用心時,我們就“閱讀”;希望有些什麼知識或經驗,可以觸動我們的靈魂時,我們就“閱讀”。從閱讀書籍來的態度教我們,要放慢速度,同時放開感官的敏銳接收範圍,我們才有辦法專注地對待格外重要的事物,也才有辦法讓外界外來的東西,進入自己,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常習慣性地以為,讀書動用的就是視覺。我們是用眼睛看書,然而隻動用眼睛的話,我們看了書,卻沒有讀到書。我們跟書之間的關係,也有很多種,翻翻看看,不等於閱讀。唯有激活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先願意尊重地視書籍為一個獨立且豐美的世界,讓文字記錄的意義隨時幻化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且投注以悲欣痛喜,依照書的訊息調整我們的世界關照與生命理解,我們才真正“閱讀”了一本書。
用抽象語言描寫起來似乎那麼艱難的過程,奇怪,卻是我們大部分的人,從小一接觸到書,很自然就會了的。成長過程,我們就內化相信了這種“閱讀”態度,是對待書本最對最好的方式。
通常,我們不會自然地如此投注對待電視電影,甚至不會如此投注對待平常聽到的音樂。是因為和書相處,累積了“閱讀”的美好靈魂經驗,有一天,我們才突然意識——那,難道不能用同樣的態度,來“閱讀”別的東西嗎?“閱讀”一張母親年輕時的照片,突然,本來“看”照片不曾有的感動,鋪天蓋地淹沒了我們。“閱讀”一首年少時走在涼風街道上,習慣會哼唱的歌曲,突然聽到了自己生命中本來一直沉默著的某個腔調。
“閱讀”是動員生命感受與外物誠摯對應的訓練,過去因為書籍在文明傳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藉由對書籍的謹慎態度,最容易自然學到“閱讀”。現在的人,書讀得越來越少,損失的,不是書中承載的那些訊息內容,毋寧是本來可以從和書的互動中養成的“閱讀”習慣與能力。畢竟,我們不太可能用以前讀書的敬謹態度來看待網絡上五花八門的信息,不是嗎?
如果有一天,生命中再也沒有可以引發我們“閱讀”衝動的人,或者,對再有趣再親近的人,我們都失去了“閱讀”他們的本事,那麼,活著,是不是少了許多靈魂悸動的快樂?
3.閱讀科學故事的重要性
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於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麼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科學的。”我們必須力爭“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裏有自己的生活”。學生的知識體係是通過課內外的自主學習而逐漸建立起來的。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生搜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生從課堂上掌握的知識不是很具體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識性的知識,需要再消化才會吸收。學生可將自己從課內學到的知識融彙到他從課外書籍中所獲取的知識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體”的牢固的知識體係。
課外閱讀例如閱讀科學故事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也有重大影響。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學生更應“多讀書、讀好書”。幾乎每位學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學習的榜樣,如軍人、科學家、老師、英雄人物,哪怕是身邊的同學或者自己的父母等。這些令他們崇拜或學習和模仿的楷模相當一部分是學生通過閱讀各類書籍時所認識的。
當學生進行閱讀時,便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課外閱讀伴隨著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我們不要將課外閱讀片麵地理解為語文學科的學習,對於從各門學科的學習中所獲得的新知識和新內容都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作為補充和配合,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4.閱讀的主要方法
閱讀主要有四種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學習掌握。
信息式閱讀法
這類閱讀的目的隻是為了了解情況。我們閱讀報紙、廣告、說明書等屬於這種閱讀方法。對於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象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舍棄無關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時了解當前形勢或者研究某一段曆史,速讀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斷、精讀或停頓下來稍加思考,視所讀的材料而定。
文學作品閱讀法
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律上的意義。因此閱讀時應該非常緩慢,自己能聽到其中每一個詞的聲音,如果嘴唇沒動,隻是因為偷懶。例如讀“壓力”這個詞時,喉部肌肉應同時運動。閱讀詩詞更要注意聽到聲音,即使是一行詩中漏掉了一個音節,照樣也能聽得出來。閱讀散文要注意它的韻律,聆聽詞句前後的聲音,還需要從隱喻或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中獲取自己的感知。文學家的作品,唯有充分運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們的聰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寫作技巧。這種依賴耳聽—一通過眼睛接受文字信號,將它們轉譯成聲音,到達喉嚨,然後加以理解的閱讀方法,最終同我們的臆想能力相關。